
浅述中国白话文诗歌的发展
中国的汉语诗歌,实际上包含着以下7个部分:1.古风2.民谣3.绝句4.格律5.词牌6.歌7.白话文诗歌我们现在所作的汉语白话诗歌,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最初的第一本诗集叫《穗的风》,内容极其浅白,毫
中国的汉语诗歌,实际上包含着以下7个部分:1.古风
2.民谣
3.绝句
4.格律
5.词牌
6.歌
7.白话文诗歌
我们现在所作的汉语白话诗歌,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最初的第一本诗集叫《穗的风》,内容极其浅白,毫无技巧的修炼和艺术鉴赏价值。但是,由于当时需要在文化、政治方面旧有的封建结构剥离,得到了包括鲁迅、胡适等一大批主流作家的推崇和赞赏,即便在新旧两派文人的争议和一些针对于艺术本身的质疑,支持的人依旧占据上风,而这之后,随着《新青年》等现代刊物的推波助澜,加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对国外思想理论的引进和改良,而这两人和其它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多数属于学院派,学生变成了主力军。之后,一个毫无节制的诗歌浪潮随着运动的深入普及开来。面对大量的具有典型的探讨式样和不成熟面孔的试验型诗作,社会上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加之军阀分据,创作者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起来很粗糙的一些诗歌,得到流传的原因。郭沫若归国后,以《女神》在当时繁荣但不繁华的诗坛横空出世,引起了普遍关注,绝大多数人认为,《女神》是汉语诗歌在新时期的发轫之作,它结束了对白话文诗歌能否成立的争论,也奠定了白话诗歌的文字基础,至少它告诉还在探索的人们,新诗歌就是这个样子。诚然,《女神》的象征意义不仅限于对混乱不堪的现代诗坛的贡献,它的影响可能深入至政治、思想、文化的其它领域,只是由于新文化的运动后来出现两极分化,一部份人走上共产主义,一部份人信仰资产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分裂,比如:鲁迅和胡适。而代表自由、和平、革命的女神恰恰涵盖了两方面的诉求。
无论是思想或者诗歌,新文化的火种都是从国外引来的,家国天下的统治者显然不会改变既的利益,比如:李鸿章就对留学生不向他下跪而发火,有些学子在国外私自剪掉长辫。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产物的诗歌,它不会像国外诗歌一样处于个体的自由的状态。写作,或许在当时有引起变革的企图,这种企图导致它一度否认自己的身份,否认传统文化,或者可以说,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过激言行,追溯于此。而还在抗日战争时期,诗歌的企图变成了功能,那就是调动人民的抗日激情,据说有些诗人接受任务或把这个作为任务,这在国外的国家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由于白话诗歌因为新文化运动而起,因为白话文而发生,所以,又叫汉语新诗歌,或者新诗,以此命名区别其它文体。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又由于诗人们不仅写作,还主动与被动地加入社会活动,致使他们的命运大起大落,波及到诗坛的大起大落,我们熟知的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1946年因政见被杀害,七月诗派、胡适、冰心、徐志摩、李金发被称呼为“资产反动作家”、艾青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改善,因为这时之后中国社会的建设内容和重心已经从意识形态转变为经济、法治领域。
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等个体诗人之外,新月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朦胧诗派(食指、黄翔、芒克、北岛、舒婷、顾城、海子、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严力、多多、徐敬亚、于坚、王小妮等)、莽汉诗派、圆明园诗派、女性主义、先锋主义、古典主义、他们等流派或者思潮的影响较大。写作身份上,诗评家有时会以诗人的居所和职业命名,如:校园诗人、乡土诗人、军旅诗人、边塞诗人、60后、70后、80后诗人、海上诗人等等。这些名称与诗人的作品并不一定必然关系,它可能反映的只是写家、作者的生活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诗刊受限于版面和编辑个人喜好选文的不足,使得诗歌广泛并迅速传播,这种势头犹如五四时期的气候,只是已经不是为了反抗和革新,作者的写作更为自由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自由,可能并事实上造成一些不健康和缺乏艺术的作品出现,比如近年来冒出的“下半身诗歌”,恐怕会伤害读者的视觉,甚至导致公共管理部门对网络诗坛的监管和打击。
汉语新诗发展至今,仍旧处于不断的承认和批判,不断的探索之中,相对于小说、散文等其它文体的成熟,新诗还是比较幼稚的。这也是诗坛常常争论不休的缘由。对于新诗如何与传统对接?如何表现时代?如何建构美的标准?还有待实践和总结。个人认为,新诗这一体裁到今天为此包括以下5种文式:
①汉排(对仗工整、每行尾韵,并极力追求平仄)。
②散体(讲究音律,至少每节押韵,也可间韵)
③范体(有固定脚本式样的文本:比如十四行)
④探索式(实验、先锋:力求在句子、体式、表达等各个突破,不按规矩)
⑤长短句(不押韵、不工整,但遵守新诗一贯的写法,没有标新立异)。
现在无论是主要诗歌刊物或者网络诗坛,发表的与写作较多的,就是长短句。由于手头缺乏研究资料,以上的一点井蛙之见,还望文友们指正,若有遗漏的,欢迎补充。限于篇幅,对诗歌本身的贡献的各个流派和诗人很多,不能在文中一一例举,祈盼谅解!
2009.12.03写于西窗竹楼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倾城之恋》观后感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