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百姓的红楼情结
新版《红楼梦》终于在人们的热议中落下帷幕。洋洋洒洒,恩恩怨怨65集,历经半月之余终于完整的欣赏完毕。针对87版《红楼梦》而言,人们赞叹者有之,毁誉者有之,更多的人们倾向于不满意甚至攻击谩骂。任何经典的
新版《红楼梦》终于在人们的热议中落下帷幕。洋洋洒洒,恩恩怨怨65集,历经半月之余终于完整的欣赏完毕。针对87版《红楼梦》而言,人们赞叹者有之,毁誉者有之,更多的人们倾向于不满意甚至攻击谩骂。任何经典的东西,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著作,早已是深入人心,以至于形成一种学术,成就了一批批红学家。研究作品和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已成为红学家的终生课题。作者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尤其是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已经植入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读者脑海中,形成一种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因此,一旦影视中的形象与自己脑海里的形象不一致,甚至初入很大时,人们就会不认可,不满意甚至以一种敌对的方式对待。记得87版《红楼梦》刚出炉时,也是一片噪杂之声,毁誉参半。在之前影响比较大的《红楼梦》影视作品当推电影越剧《红楼梦》。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放映越剧《红楼梦》得等到其他村庄放映完毕才赶着过来,有时一晚上能放映四个村庄,最后一个村庄要等到半夜以后才轮到放映。当时,电影放映员还随影解说:贾宝玉出场了;这个就是林黛玉等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就是那个时候被深深的印入脑海的。有一百个《红楼梦》读者就有一百个贾宝玉和林黛玉形象,所以,影视形象给人们的定格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的口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逐渐的认可,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的经典。当年王扶林导演在全国各地物色演员,跑遍大江南北,在众多红学专家的指导下,经过长达三年之久的红学培训和文化素养的学习,终于完成拍摄。给人们留下一部比较经典的影视作品,掀起一股红学热潮。当时,正值高三紧张的学习阶段,根本没有闲暇时间欣赏,只不过在老师的宿舍看过几个片段,也没有大的印象。后来只在收音机里听过几集录音。对于《红楼梦》认识当然只是人们的议论,课本上也学过“葫芦僧乱断葫芦案”“黛玉进府”等章节,只知道《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如何如何重要等等,就是没有读过原著。后来通过小人书、扑克牌、画册、烟标等了解一些《红楼梦》常识。因此说,《红楼梦》是我多年想读而未读,本应该早读却没有读的最关心的一部著作。有人说读《红楼梦》至少20遍才能真正的读懂。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红楼梦。至今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只听说《红楼梦》以前是禁书,有人读《红楼梦》读进了监狱。所以对《红楼梦》一直是敬而远之。
20年后的重拍当然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塑经典,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丰富多彩的特技会让它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山东影视频道把七月定为红楼梦月,旧版新版同时播映,每天5集连播,大有新旧PK之意。而且还开辟红楼专题讨论,播完再重播,掀起人们对红楼梦的热潮。因此也完整的欣赏了新旧两版的各自精彩。
我个人认为在选演员方面,87版《红楼梦》演员遴选合理,演员功底深厚,演技以情动人,真挚感人。演员形象基本接近原著尤其是贾宝玉。新版演员选择则有些欠妥。尤其是林黛玉神韵不足,形象欠佳。贾宝玉和薛宝钗等各选用两个演员,感觉有些混乱。小宝玉和王熙凤倒演的不错。
在拍摄技法上,老版比较朴实真挚,新版追求画面唯美,确实有老版所不及之处,画面美轮美奂给人以美的享受。新版添加旁白解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我认为很有必要,帮助人们了解画面所不能反映的,但解说太多又令人嫌烦。老版的人物语言有些不清晰,也没有文字显示是其弱点。
在服装和发式上,新版更是令人拍砖之处,大多数人认为新版的发式采用铜钱贴片的样式是个败笔,我个人也同意这个观点。发式让红楼人物没有精神面貌,缺乏生机,尤其是金陵十二钗千人一面,没有反映出每个人在发式装束上的个性特点。因此有人说红楼梦拍成了青楼梦。
在主题曲和音乐上,新版更是惹人批评,音乐始终弥漫着一种阴森森的感觉,难怪孩子们说不敢看新版《红楼梦》怕有鬼。所以又有人说新版《红楼梦》成了聊斋。老版的红楼歌曲流行广泛,成为经典,据说王立平为之耗费三年之久,新版因此很难超越,歌曲也不少却没有一首能够像《枉凝眉》一样流行下去,这又是一个败笔。
在对结尾的处理上,也是让人议论纷纷,当然,老版根据红学家意见改变了高鹗的后续40回,按照曹雪芹的意图拍摄的,“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以悲剧结尾。因此更加符合人们欣赏习惯。而新版完全按照《红楼梦120回》拍摄,结果以大团圆结束,不符合人们对《红楼梦》的传统理解,因为它代表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最后以大团圆结尾,寓意家族有望再度辉煌。因此人们不乐意接受。
当然,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去理解新版《红楼梦》,包容它的不足和缺陷,起码它让我们20年后再度掀起对红楼的情结,刺激我们去读原著,读经典。
希望再过20年还有人去重拍《红楼梦》,让我们的经典名著代代流传,长盛不衰。读《红楼梦》,爱《红楼梦》,常读常新,深刻的去理解《红楼梦》是我们新一代人永恒的主题。
2010.5.25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