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绛珠仙子林黛玉

浅评绛珠仙子林黛玉

辩客杂文2025-12-02 05:22:27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叹古今之情不尽,多少风流冤孽难平,多少风月债难偿。到头来,只落个万般心事终虚化,几番生死两茫茫。道不尽的富贵风流,诉不完的快意恩仇,到头来,金银散尽,家业凋零,富贵荣华终是一场空…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叹古今之情不尽,多少风流冤孽难平,多少风月债难偿。到头来,只落个万般心事终虚化,几番生死两茫茫。道不尽的富贵风流,诉不完的快意恩仇,到头来,金银散尽,家业凋零,富贵荣华终是一场空……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古今多少名人雅士争相竟说,被讴歌颂赞了岂止是千百回。而今读罢,亦有一番感叹在心头,很想细细评评其中的人和物,再道道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但转念一想,个人才思浅薄,倒不如读先人的评论与心得来的畅爽。对于这部书,早在很多年前曾读过一些章节,但记忆已然有些模糊。时至近日,方再次领略一回它的旖旎风采。红楼之灵魂和精髓自是不必再作评论,独说一说个人之喜好。红楼人物众多,且佼佼者居多,但我个人最喜林黛玉这个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全天下淑女的代表。她多愁善感,细腻多情,且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她是红楼中最清新脱俗的女子,也是古往今来的历史与传说中,最与众不同的女子。她孤傲叛逆,蔑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位于金陵十二钗之首,并被赋予了仙子的美誉。
在黛玉还未出场时,作者便为她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说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接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之滋养,后脱却草脱木质,换成人形。这绛珠仙子因未报灌溉之德,故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逢这神瑛侍者偶积凡心,欲下凡造历一番。因而警幻仙子便对那绛珠说道:“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以了结的。”绛珠仙子回答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于是,便引出了这么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来。
黛玉生于姑苏,自幼便体弱多病,书中说过,她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孱弱的她偏又逢家中变故,父母先后去世,又无姊妹兄弟扶持。她外祖母怜爱她,将她接进了荣府居住。她自进了荣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落下笑柄,小小年纪便如此的知情晓理。如此娇怯可怜的她,任是谁见了都怜爱其三分。
除了娇弱动人的气质,黛玉的容貌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她的美是脱俗的,是仙子才具有的美。在宝玉的眼里,黛玉的美貌不是人间能有的,他的林妹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二人初相见时,作者用这样的一段语言来描绘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后文对黛玉的美亦又提及,有这么一段内容。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愣愣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如此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之貌,的确只应天上才有。
这般的姿容,这样的可人儿,已在读者的心里印下了深深的痕迹。然而,让人为之醉心倾倒的竟还不止是这些,文中提及最多的还是黛玉的才情。她天资聪慧,才思敏捷。别人吟诗作赋需细细构思和推敲,而她只要略一沉吟便胜之于众人。
贾元春归省时,在大观园内欲试宝玉才思之清浊,命他赋五言律四首。宝玉在那里大费神思,方作了三首。这边,黛玉已悄悄地行至他身旁,代他作了一首“杏帘在望”。于是,宝玉喜出望外的将这四首诗呈上。元春看后,则是喜之不尽,赞宝玉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后又因黛玉这首诗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而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在众人欢聚的藕香榭中,黛玉自斟自饮,独自垂钓,兴趣所至处,三首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让她一举夺魁。在此时,作者已将黛玉的才华推崇到极至。而在后来的,临窗而作《秋窗风雨夕》、芦雪庵里争联即景诗、与湘云月夜对诗等等,更是对其才华的颂赞与补充。
如此一位秀外慧中的稀世人物,将会演绎怎样的一种情爱奇缘?“木石前盟”是上天安排的情缘,故事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情的伏笔。一路爱下来,作者将黛玉心中的爱意表达的婉转动人,而把她对爱情的那种痴诚与执着更是书写的感天动地。
黛玉与宝玉初相见,二人竟俱有似曾相识之感,果是心有灵犀。之后,他们两个更是比别的姐妹亲近,一桌子吃,一床上睡着,真的是两小无猜,心情相对。后来,人渐渐大了,也明了些事理,彼此心中明明都有对方,却偏偏不肯道出来,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而用假情假意试探。于是,二人之间口角不断。在这其间,数不清黛玉动了多少心思,流了多少眼泪。
其中有一回,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在人前称赞于她,这让她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喜的是,与宝玉两个果然为知己,惊的是,宝玉竟毫不避嫌的称扬于她。叹的是,既为知己,为何又有金玉之论。悲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却无人为她主张。想到此,一面滚下泪来,一面抽身去了。书中接着道:宝玉忽见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试泪之状,便忙赶上来问道:“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黛玉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见她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便禁不住的抬起手来替她擦拭。黛玉退后了几步,一面嗔怪他,一面又说了几句违背自己心意的话。当她看到宝玉急切的模样儿,便自悔自己话又说造次了,同样也禁不住的近前伸手替宝玉试面上的汗。当宝玉情不自禁的将心声吐露于黛玉时,却让黛玉如轰雷掣电,竟似有万语千言,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这一段的描写,把他二人心中的那份缠缠绵绵、欲说还休的爱意表达的传神至极。
而后,宝黛之间的情意越发的缠绵深厚。宝玉被其父贾政打伤,黛玉为他哭的气噎喉堵,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宝玉不顾身上伤痛,反而为黛玉担心,说是地上余热未尽,怕她走两趟又要受了暑。之后,宝玉又费心思传帕与黛玉,黛玉体会出帕子之含义后,不觉神魂驰荡,即兴题帕三绝……
如此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儿,却偏偏遭到命运的捉弄。上天明明安排了“木石前盟”,却偏多出个“金玉良缘”。当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时,当即便迷了本性。她迷迷痴痴地行至宝玉处,与同样痴癫的宝玉对着脸傻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