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王晶的饭食里钻出了旧式婚礼
刚才,我在网上读到了王晶先生的新作《哪里有什么鲁四老爷?》,觉得应该说几句。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不管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大多数人的饭食都不怎么样,吃糠咽菜的很多,粗茶淡饭的普遍。就是这样,能吃饱,不至于
刚才,我在网上读到了王晶先生的新作《哪里有什么鲁四老爷?》,觉得应该说几句。
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不管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大多数人的饭食都不怎么样,吃糠咽菜的很多,粗茶淡饭的普遍。就是这样,能吃饱,不至于饿肚皮,已经很不错了。王晶先生是过来人,对那时吃饭的艰难,对于大米饭与荤腥由衷的渴望,以至终生不肯忘怀,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我也觉得,既然是过来人,对于苦难的过去,是不应该忘记的,至于到底背不背叛,不去掰扯了,那似乎有些离题。
还是说王晶先生的文章。
既然都吃一样的难咽的饭食,很多人还热衷于扭秧歌,“几乎所有人群集中的地方,都要组织一伙伙秧歌队”,组织者,参与者,观看者,都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态呢?就此,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和那些过来人聊过天,他们虽然是异口,但回答的大致意思都差不多,“那是什么形势,政治第一,政治挂帅,一切人,一切事,都和政治挂钩,敢不服从?借你个胆!”政治玩到这种地步,群起而扭秧歌,也就不足为怪了。
今天扭秧歌的,基本都是老头或老太太,吃饱了,吃好了,消化食,也锻炼身体,一举两得,乐其所为,也就乐此不疲了。难怪旧式婚礼的秧歌队,是由老年人组成的,自然事实,真实可信。不过,王晶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鲁迅小说》。鲁迅先生的小说,我是读过的,虽然故事里边没有如今一些人想要的时尚,但在普通人,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渗透着极其强烈的反叛意识和对旧的东西的入木三分的揭露和鞭笞。那么,今天本来是好日子呀,中国人“如今我每餐都吃大米饭,菜肴都有荤腥,只要我愿意这样。”生活很不错了,和过去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了。刚刚吃饱了,刚刚吃得好一点了,就又想起了那“金童玉女”,那“高头大马,披红挂花……一乘小花轿……吹吹打打,招摇过市,好生热闹……”,那“好么?热闹么?喜庆么?张扬么?排场么?”场面真实,问得也到位。
如今日子虽然好过了,办喜事,场面上给人以体面、风光,都是可以的。不过,过份总是不好,尤其是在处处讲究文化,讲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拿本来的糟粕当新鲜的景致招摇、张扬、显摆、得瑟,拿本来的腐朽当神奇,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王晶先生为“他们的脑后没有小辫子遗憾!”是该遗憾的,既然是复旧,总该弄全科了吧?
扣题的话,自然是要反复强调的,他反复强调的是《鲁迅小说》。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很多的是超越时代的,只要仔细去读,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如今变着花样搞笑制造热闹的人,更该很好地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读书,不仅能够明智,更可以释惑。开玩笑可以,但玩笑当正经事情来做,人心可见,人的精神可见,几乎所有的能够和人联系起来的,都可想,可琢磨了。
鲁四老爷究竟在哪里?我以为该这样发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谈“酒”
下一篇:藏独,一剂妄图毁灭西藏的毒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