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死文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好多没有系统学过《论语》的人也知道的三句话。特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多人不仅知道还经常用它。本人不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好多没有系统学过《论语》的人也知道的三句话。特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多人不仅知道还经常用它。本人不但经常用来欢迎远道来的客人,也经常外出被别人用这话来受到欢迎。不仅是我,可说在我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是同一种理解。我们国家领导人也经常用这话来欢迎外国朋友。甚至外国人也接受了这句话,使用这句话。
对于孔子这句话拿现在的语言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认为孔子在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人吗?”
本人不懂古文,没有学过《论语》,这句话还是在中学,好像是初中的语文课中学到的。老师的解释当然在那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之中。最近试图查查名人对这句话是如何翻译的,可是查不到。大概这句话太普通了,大家都懂了,不需要解释了。
可是,越普通的,可能出错的几率越大。有人在反对我们的经典解释了。
“学而时习之”,我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一贯用这话来教导我,我本人也一贯用这话来要求自己。学的东西不经常复习、练习怎么可以呢?
南怀瑾也是一位名人,他在他的《论语正解之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南怀瑾的解释也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内,只是他感到“苦”、“惨”和心里“要难过”,与孔夫子的感受相反而已。他在这文中不是在解释,大概是在发什么牢骚。但即使这样,也以看出他是属于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内的人。
英语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经典翻译是:
Howhappyweare,Tomeetfriendsfromfaraway!
Howhappyweare,Tomeetfriendsfromafar!
翻译者也是属于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内的人。
可是有一位“所在地BJ”的“Lilac”在“WindowsLiveSpaces”以网名“梦想照近现实”于2007年4月19日对这话作了与大家绝然相反的解释。她的个人资料很少,真名当然不知道,网页上贴的照片假如是她的话,那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看样子也是“草根”,否则的话,她的文章会掀起万丈巨浪,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博士”去讨伐。
这文章,本人也是在无意中发现的。
因为她的论点和结论都与我们(包括古代的文人)的理解绝然相反,所以“奇文共欣赏”,我把原文全部转附下面,一字未改,仅有少量标点符号(破折号,书名号等,不符合《红袖》要求)改动而已。由于她没有声明“不许转载”,我也不是用于“商业目的”,而且有替她宣传之功效,我想她不会不愿意的。
她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在古代并不是今天的学习的意思,这个字起源于“斅”。《说文》中,就把学字作斅字。它具有教的意思。也就是说,古字的学具有二重意义,即是教与学的统一。所区别的是,学对于老师来说叫做教,而对于学生来说就叫做学习的学。这里的学也不指任何其中的一种的意思,而是教与学的相统一。时――指按时,指到了一定场合的一定的时间,并不是常常的意思。习――有的人把他解释为复习或练习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习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践履”。字源意义来自于初生的鸟拍打着翅膀试飞。之――指老师教你的东西或知识和你(学生,弟子)学到的东西或知识。说――即悦,愉快。有的人把“不亦说乎”解释为是一个问句,或反问句式也是错误的。乎――的解释是一种肯定式的赞叹词。他与前面的“不”字形成了对称,使整个句式逻辑的肯定性意义更加突出。“不亦”是一种当时的方言发语词,是以否定的形式来反衬肯定。他如同今天的“甭”字的口语一样。因此,这里的“亦”不做“也”字解释,而是一种语气助词。
合起来正确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众所周知,《论语》不是孔子所写,而是他的弟子们根据回忆或记录整理的。而且其中的孔子的本身言论有些被后人篡改过。在《论语》中,真正孔子的言论事实上并不很多。更多的应该是他的弟子们的言论。这存在着二种可能性和说明:1,弟子们自己说过的话和提过的问题肯定记忆相对深刻一些。2,说明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这点与汉以后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教育完全相反。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的,会自然产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