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老师写的七律谈起
据说2008年9月下旬,赵老师在航天英雄成功的太空行走之后激动不已,写下了一首题为《神七赞》的七律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料刚发表不久,便有人说他写的是一首伪七律,原因是其中一联失粘和尾联平仄混乱。
据说2008年9月下旬,赵老师在航天英雄成功的太空行走之后激动不已,写下了一首题为《神七赞》的七律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料刚发表不久,便有人说他写的是一首伪七律,原因是其中一联失粘和尾联平仄混乱。老实说,就这首诗而言,激情是够的,意境也表达得不错,失粘更不好说,因为如果他真懂七律的话,会说他写的是折腰体,你还真拿他没办法,确实存在这种体式。但尾联平仄确实乱了一点,这可再没办法掩饰了。赵老师可是央视名嘴,而且写的书据他自己说在当时销量也是没人出其右的。可他写什么不好,偏偏写了这个七律,而律诗又是规矩最多的一种近体古诗体式,你若标上七言、七古啥的,不就没人挑刺了么。写了就写了,别人指出来,虚心接受也就罢了,谁没有个盲点,承认这一点,不仅不会降分,而且会加分不少,可他偏偏坚持到底,说:个别字是工作人员敲字有误,也有一说他认为评诗者不懂诗。这么一说,不仅没能挣回面子,反而降低了分分。如果真有评者不懂诗一说,那他便犯了个降低分分的低级错误,因为如果不懂七律规则,他是指不出漏洞的,至少在规则方面他是懂的,当然评者是否能写出一首意境差不多的诗,那也就另当别论。于是乎,网上一片抵毁之声。
今天提到这一点,并不是我要抵毁赵老师,相反,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心里也一直很敬重他,也经常看他主持的节目。但在写这首七律诗上,或许不得不承认是他的盲点。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有自己不擅长甚至不懂的盲点,就算是名人,也不例外,何况一般大众。既然如此,有盲点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自己有盲点,玩自欺欺人的把戏,那是没有意义的。而更可怕的是只认为自己擅长的东西优越,对自己不擅长甚至根本不懂的东东,便煞有介事地、不懂装懂地任意给予贬低甚至彻底的否定,从而维护自己那份可怜的虚伪的自尊心。其实,这种好恶观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智,严重的甚至可以达到扭曲心态的地步。
就文学而言,有些人擅长写散字字,有些人擅长吟诗填词作赋,这一点都不奇怪,但若自己不懂的便否决,甚至将之作为嘲讽的对象,那便是心态有问题了。要说文字的高下,本没有区别,其功能都是用于达意。自古至今,各种文学形式的佳作流传下来不少,但能让人随口背诵的往往只有诗一般的精干句子。李、杜等之诗,随时便能背诵几句的大有人在,而散字字能长篇背下来的,又有几人?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文词不可谓不美,不知别人是否能随时全文背诵,但我能随口背诵的也不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精典。由此可知,精华往往都是融入在诗一般的文字里。就是现在一味排斥诗歌这种文体到讽刺地步的某些擅长写散字字的人,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不是在制作标题时也要挖空心思用诗一般的文字作精典概括么?
如果说要讲好恶的话,以我个人的好恶来讲,我最不喜欢的是专栏文章,为什么?因为这多是媒体与所谓的知名文人共同勾结骗取读者的钱钱的。这样的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我有时在想,作者自己是否相信都成问题,有些纯属是用技巧打磨的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而已,与其花费时间读这样的文章,还不如在网上多浏览一些短小的文字,说不定还能从只言片语中获取一点有用的东东,即使缺了点技巧,但收藏一块璞玉总比收藏一块石头值吧?有些文章,犹如快餐,别看色香味俱全,说不定还是用地沟油烹饪出来的,如此快餐,除了饱饱口福外,就别指望什么营养了,没中毒就已是万幸。
对于这样的文字,心里虽然不喜欢,但也不会因为喜不喜欢就一味排斥,还是会选择性地看一些,就算是骗钱钱的,总得有个推销技巧吧,所以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何况也并非所有的篇目都是骗人的鬼话。如果因为不喜欢就拒之千里而不看,那只是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隘的领域,对别人而言,没得任何损伤。因此,还是兼容并蓄的好,或许还会取长补短,相互受益。
其实,文字这东东,不管哪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达意,当然在实现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能美哈容更令人舒爽自信,有何不可?但硬要说哪种形式优越多少,还真不好说。如果硬要较量一下文人本事高低,作为一个为文者,人家会的,你也会,当然不一定比人家写得好;但你会的,人家根本不会。
或许这,才是差距。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