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飞和周瑜的特长
电影《赤壁》中,有这么两个细节。一是周瑜在练兵场上,忽然听到牧童吹笛的声音,发觉音律不正,于是走过去,向牧童要了笛子,用小刀把笛孔剜了几下,校正好了音律,让牧童再吹,声调果然就和谐多了。二是周瑜等人走
电影《赤壁》中,有这么两个细节。一是周瑜在练兵场上,忽然听到牧童吹笛的声音,发觉音律不正,于是走过去,向牧童要了笛子,用小刀把笛孔剜了几下,校正好了音律,让牧童再吹,声调果然就和谐多了。二是周瑜等人走到刘备营帐,看到张飞正在用毛笔写隶书大字,屋里还挂了好多写好的作品。我看到这里,会心一笑,因为这两个细节都是有史实依据的,设置这两个情节,说明吴宇森创作团队还是采辑了许多材料,费了很多匠心的。透过这两个情节,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得英雄们更富有人情味儿。兴趣爱好往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性格气质,音乐家周瑜和书法家张飞或许会让许多观众笑场,但是想想在那么一个英雄争衡的时代,这些出类拔萃的豪杰,必然有卓尔不群的特质,难道仅仅只是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一介勇夫吗?《三国志》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郎风度翩翩,情趣高雅,绝不是鼠肚鸡肠的宵小之徒。所以,电影版的周瑜倒是很接近我印象里的周郎。
再说张飞和书法的渊源。在张飞生前镇守的四川阆中,有一座桓侯祠,张飞塑像两旁的对联据说是诗人流沙河写的,内容是:“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上联容易理解,说的是桃园结义。下联中“八分书”指的是隶书,意思是说张飞为蜀汉成为与魏、吴鼎足而立的一方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功绩和他的书法一起名垂青史。
张飞擅长书法,正史上查不到,但前人也有许多记载。明代卓尔昌的《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擅草书。”明朝一部叫《丹铅总录》的书里说,四川涪陵有张飞写的《刁斗铭》,“其文字甚工”。刁斗是一种行军锅,白天用来煮饭,晚上敲着它巡更。此外,张飞大破张郃后,曾在山崖上勒石作铭:“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这个刻石被称作“八濛摩崖”或“桓侯戈书”,相传是张飞用戈矛直接划上去的。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存在。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写过一首《张翼德祠》诗:“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车骑”指的就是曾任车骑将军的张飞,“繇象”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钟繇和皇象。《三国志》说,“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张飞在当阳长坂,“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结合张飞的勇猛事迹,就觉得吴镇诗的最后一句写得很有意思,想象以张飞那样的腕力,写出的字了不得呀,恐怕钟繇和皇象都得甘拜下风。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在许多事迹上加以渲染,这样以来,有些人物就有些概念化、脸谱化。三国演义中,张飞、周瑜的性格特色也不是单线条的,有很多层次,很多侧面,所以才在我们心目中呼之欲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张飞、周瑜在。注重从不同侧面,塑造立体的人物形像,是现代文艺作品应该着力去做的。让那个勇猛、鲁莽、粗中有细、忠诚义气的张飞带上些文化特色,也很好嘛。观众看到张飞舞文弄墨,哄然笑场,证明大家不了解张三爷这方面的底蕴。别以为人家胡子拉碴的就只能打架,车骑将军可是军级干部,担当重任,镇守一方,没有雄才大略怎么能胜任?张飞书法的名气不是很盛,作品也没有传下来,但人家毕竟还是留下了名声。现在许多人故意蓄了大胡子,弄得跟张三爷似的,书法能不能传名后世,还很难说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5.12后,为中国写点什么
下一篇:皈依在何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