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以主张身后名声?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也就是说,君子惧怕身后没有好名声被人称颂。读后沉思良久,孔子,圣人也,以冯友兰所总结的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境界说来说,孔子拥有“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思考的是众生,是天地,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也就是说,君子惧怕身后没有好名声被人称颂。读后沉思良久,孔子,圣人也,以冯友兰所总结的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境界说来说,孔子拥有“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思考的是众生,是天地,乃至宇宙,名声是不在考虑之列的,那么孔子何以如此主张?若以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之以《论语》解《论语》之法予以追索、探讨,结合《论语》其他章节孔子对不同人因材施教的不同教化方略,结合孔子的天命思想,以及其高远的政治理想、博大的人生境界,那么问题的答案就初露端倪了。在《论语》21章《雍也篇》,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将人按照天分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人有上中下,学问也一样,学问之“上”者,“天”也,现代人也可以理解为高深的学问。在这句话里,孔子以中人为界,明确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高深的学问的。这样一句话曾为阶级斗争学说作为靶子批判,曾作为某些人否定中华文明传统的依据所在,但谁也无法否认人与之间的天生差别。
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民本思想,认为没有不可教化之人。文明教化本身就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而是针对全民族的,应该使得全民族不论地位高下,不论有无文化都应该拥有接受文明启蒙,接受文明教化的机会,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华文明文明实践的最大特色也恰恰体现在这个方面,也正因为这个文明特色,无论天崩地裂的自然灾害,或者外族入侵,甚至数百年被奴役,任谁,任任何一股强大的力量怎么都不可能撼动或者毁灭我们的文明、文化,蒙古人不行,女真人也不行,数百年的奴役统治给我们民族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民族的空前融合,给这些兄弟民族带来的不是什么永久性征服,而是被同化,作为新鲜血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那么今天所谓的“全盘西化”就可以中断我们的文明与传统吗,不能,十万个不可能,任何别有用心者的阴谋均不可能得逞!
既然“有教无类”,而人又分几等,那么怎么办?好办,“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区别不同的方法教化不同的人。换言之,引导君子、小人修养,并对他们教化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因此,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小人儒”的主张,与其“中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君子儒”者,可以理解为中人、上人修养出的君子,中人有修养成君子的资质,但需要严格要求,或者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绝对不需要身后名声的诱导,上人可以修养成君子,甚至不需要任何要求,就会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就可以顿悟人生并“知天命”,更不需要任何诱导。“孔子曾在对子夏的要求中提出了‘君子儒’的标准,精神地位均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且健康的人格;能够顿悟人性之美;能够领悟天道、天命;默默地、自觉地以大济苍生为福,不求目的,不求结果,不求报酬,自觉地投入到恩养众生,恩养人类,也恩养自己的天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并以此“获得无比的快乐与幸福”(《君子儒与小人儒》)。
“小人儒”者,可以理解为“中人以下”或者小人被教化出的君子,“地位与精神低贱,不通礼仪,不知礼乐教化,品格平庸,甚至精神有缺陷的人。这样的人,本质有问题,难以升华心灵与境界,又不能弃之不管,便以儒家教化教化之,不害人,甚至少害人就罢了。换言之,世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君子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极高的修养的”(同上)。“孔子的意识里,‘小人’的修养是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的,是很难顿悟天地人生真理的,因此也很难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只能让其成为‘小人儒’。于是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限制小人的主张,比如主张‘君子’要留有生前身后名,要给子孙后代做榜样等,同时以社会舆论的力量使得小人的行径最大限度的收敛,应该说这是一种超人的智慧。后代千年,不论君子小人,不论名君奸臣,他们做事的时候,常常讲究‘师出有名’也是受孔子这个思想的影响,或者得名望,或者极大限度地收敛小人的罪恶行径”(同上)。
所以,孔子一方面提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不能以传统的思想误解之,更不能以字面意思曲解之,具体见《君子儒与小人儒》)强调一个“难”字,言外之意不是不能“养”,另一方面不断从各个角度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不一而足。
说白了,孔子思想里有上人之君子、中人之君子、下人之君子的区别,虽然都可教化,但教化的方法不同,虽然都可修养,但修养的方法不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层次要采用不同的教化、修养之法。
总之,孔子何以主张君子的身后名声呢?这是针对小人之君子——“小人儒”提出来的教化之法,以身后的名声约束之,诱导之,从而提高其修养,以达教化之目的。
2006-10-5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