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痛切杂文2026-02-04 09:00:27
我们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很多人虽然认识,即使交往一辈子,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它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我们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很多人虽然认识,即使交往一辈子,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它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邹阳是西汉散文家,齐国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的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在吴王阴谋叛乱时,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国去了梁国,做了汉景帝少弟梁孝王的门客。他“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感触很深,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这个成语给我们提出的了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与身边的人交往,是虚情假意还是真诚相待,是溜须拍马还是直言不讳,是利益相交还是心与心的交流?最后的答案是信任和真诚。
信任和真诚是我们心与心交流的前提和条件,如果在交往中缺乏了真诚就如一盘佳肴没有放盐,缺少了信任就如丢掉了其他作料。真诚是任何情谊存在的基础,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条件,所以相知的深浅不是依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
尽管荆轲以命相交也没有获得太子丹完全信任,尽管卞和献出重宝也没有得到青睐,尽管李斯尽力辅佐也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虽然他们和主上交往半生或一生,虽然用自己的真诚和忠诚向主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终究落了一个凄惨的结局。主上对臣下的不信任所造成的悲剧是不计其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啊!
有时候一篇诗词的力量和价值在友情的世界里要比和氏璧还要贵重和沉重。有一个关于《金镂曲》的故事。顾贞观跟吴兆骞两人是生死至交,吴兆骞因为康熙年间的丁酉科考案被发配到宁古塔。顾贞观知道老友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很想在晚年时能他赎回来几天安稳日子。他积极行动,结识了很多达官显贵,无奈这件事事关重大,人们都爱莫能助,只有一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就是纳兰容若。顾贞观跟纳兰容若相知,是从文字上的悻悻相惜而起。顾贞观为吴兆骞写了首金镂曲,第一首开头就问: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第二首里有一句: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容若被两人的友情深深打动,写词和他,说道:“有酒唯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竞成知己”。之后,倾力相助,完全不提前朝旧事翻案是多么困难跟忌讳的事,终于经过很多人和很长时间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
所谓“白头如新”,是说在没有足够宽容和信任的环境里,人们只能凭习惯和经验相处和交往。毕竟,在没有爱的人之间,闭合感官或者钝化情感才是保护自己最佳的方式。而“倾盖如故”,却是生命中不能闪躲逃避,无法排斥拒绝的感动,是直见性命的真实和真诚。它是唤醒内心深藏的向往,启开封存的记忆,验证彼此相同的经历,印证相似的生命密码。
平生最恨便是去年“倾盖”,已成今年“白头”。无奈人生之事浮浮沉沉,非小子所能预期!一曲新词,一杯淡酒,且放下忧愁暂享那倾盖的一瞬间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