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文化遭遇美国制造
纵观当下的美国大片,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被掺入其中。《碟中碟3》在上海取外景,《木乃伊3》以中国为背景架构故事。迪斯尼的《花木兰》更是直接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也是一个将中国特有文
纵观当下的美国大片,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被掺入其中。《碟中碟3》在上海取外景,《木乃伊3》以中国为背景架构故事。迪斯尼的《花木兰》更是直接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也是一个将中国特有文化元素排列组合的集大成创意。而在这些凭借中国文化制造的影片中,中国文化的内核被剥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精神意志。换言之,好莱坞是借用中国文化元素作由头,演绎西方的故事,秉承西方的逻辑,响应的自然也是西方精神。在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中,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主题被置换为追求梦想与超越。木兰也从一个贤淑、乖顺的中国姑娘变成一个率真、大胆、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同时按照美剧惯例加入了话多,滑稽,多动的配角——木须龙。幽默的气氛贯穿整个影片。如果说《花木兰》只是迪斯尼对中国文化的简单加工的话,那么《功夫熊猫》绝对是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融合、创造。“功夫”“熊猫”“侠客”“武林”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经过梦工厂的改编却变成一个关于励志、成长成功的故事。这些用中国文化外衣包裹的影片,体现的是西方人本主义,崇尚开拓、进取,个人奋斗,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的精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些剔除了中国文化精髓的影片,从根本上传达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虽然有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但也只能充当电影发行方进行电影营销的噱头。迪斯尼的《花木兰》是因为第一次取材中国民间故事,而被各方广泛关注,在电影市场营销方面占尽优势。在这种西方精神笼罩的文化产品中,世界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难免会有很大程度的畸变,或者说根本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那么让世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与此对比鲜明的则是李安的《卧虎藏龙》,中国独有的武侠故事,充满地道中国味的人物,对古老中国的“道”“侠”等文化底蕴的深刻阐释,都深深吸引了世界观众,传播弘扬了中华文化。
文化力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文化的影响力在相对比较中却稍显弱势。当今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大潮的催生下,文化资源有了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可能。而这种转化的关键就是创意。美国具有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智力人才丰富与科学技术发达,这就让其在文化资源创意方面独占鳌头。同时,文化资源具有共享的特性,即所谓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文化资源,凭借其强大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对各个地域的文化进行开发盈利。有取自古代埃及的《木乃伊》,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丁神灯》,丹麦安徒生神话《小美人鱼》改编自法国雨果的作品《钟楼驼侠》等等。中国同样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从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来说,这无异于一种“掠夺”。针对此状除了按照国际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积极保护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创意手段进行本国文化资源的开发。美国好莱坞和日本在动漫方面的诸多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在动画制作中力求质量的精益求精,一段七分钟的动画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制作,力求完美。日本更加注重的是创意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这种技术的完美和智力的创造,都使各自成为文化创意强国。
中国在这种文化创意经济泛起的背景下,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资源相当可观,五千年的历史不知积累了多少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轶闻等等文化资源。这就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财富。另一方面是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的关键——创意能力的薄弱。上海舞台剧红楼梦的改编,创意能力可见一斑。在世界的矿产、石油等能源资源被争夺殆尽的时候,文化这种无形资产必然也逃不过这种厄运。在世界范围内西方主流价值观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下,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支柱,必须要在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朝着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等人类文化共同的主题立意,实现中国文化的顽强突围。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