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在上党
当今,亚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使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运动休闲的方式很多,如打球、跑步、游泳、去
当今,亚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使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运动休闲的方式很多,如打球、跑步、游泳、去健身房锻炼等,放松自己,排解压力,但这些运动方式都受到时间、场地等限制。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运动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场所等限制而适用于广大人群呢?答案是肯定的。记者近来就接触到一种适用于广大人群的运动——意拳。我与意拳结缘——朋友家中邂逅意拳师傅
年前的一天,记者去看望一个朋友。谈话间,一位陌生人来访。朋友忙向我介绍:“这是我的意拳师傅杜振,来教我练意拳的。我们是在公园偶遇而相识的。”
原来,我的朋友长期从事写作工作,缺乏体育锻炼,用脑过度,积劳成疾,身心倍感疲倦。一日清晨,去北郊公园溜达,巧遇杜振在向一些群众传授意拳。二人便交流起来。杜振对他说:“你不妨练练意拳,可能能使你身体恢复健康!”朋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练起了意拳,杜振则每日对朋友辅导一次。一周后,朋友多年的失眠症居然缓解了,能舒舒服服睡着了。由此,朋友确实感到练意拳的好处,决定坚持下去。
杜振,江苏邳州人,40多岁,来长治做生意很多年了。他早年练过长拳、少林拳,后改练意拳,并加入我市意拳协会,成为骨干。杜师傅向记者介绍说:“我当初也是在别人的介绍下开始练意拳的,后来感到这项运动养练结合,很适合我,就坚持下来。我练意拳有10多年了。”
听了朋友练意拳的亲身体验和杜师傅对意拳的介绍,记者对意拳有了兴趣:自己干新闻工作多年,也感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正愁找不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意拳”竟然自己送上门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记者想对意拳运动作进一步的了解,杜师傅谦虚地说:“你可找我们意拳协会会长丁改路先生。”
长治意拳的主要传承者——访意拳大师丁改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意拳是我国众多武术流派中的一个新型拳种。意拳又名大成拳,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为近代武圣王芗斋于上世纪20年代所创。王芗斋,1885年生,河北深县人,晚年自号“矛盾老人”。8岁时从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练功刻苦,聪慧过人,得郭老倾囊相授。后游历大江南北,遍访武林同道,前后20余年专心研究拳理,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自创集养生与技击于一体的中国实战拳学——意拳。新中国成立后,意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并传播到香港、日本、东南亚以及英、美、意、澳、荷等国家和地区。
意拳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市,目前已得到一定的推广。谈到长治意拳运动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一人——意拳大师丁改路。
丁改路,现年59岁,祖籍河北邢台,受父亲、叔叔影响,自幼习武。现任长治市意拳协会会长、北京“宗勋武馆”名誉馆长、城区意拳武馆馆长。早年拜我市民间武术高手李二满、郭有荣等人为师,技艺不断长进。他对形意、太极、八卦、少林等拳种皆感兴趣,喜欢摆弄刀、枪、棍、棒。由于他勤奋好学、潜心钻研,博采众家之长,很早就扬名我市武林界。1977年随王永福练习意拳养生桩,逐步对意拳产生兴趣。学习几年后,功力有所增强。1984年,已故意拳大师王芗斋之女来长治传授养生桩,使丁改路再次与意拳结缘。1986年,意拳大师姚宗勋派弟子来我市传艺,丁改路从此专攻意拳,用心修炼。
1987年,在丁改路与武林同道的积极推动下,城区意拳协会成立。近年来,意拳事业不断发展。为进一步将意拳事业发扬光大,2006年11月,丁改路与武林同道又筹备成立了长治市意拳协会。协会制定了章程和会员守则,规定必须品德高尚,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者方可加入,禁止有劣迹之人加入协会。同时,协会常年在北郊公园和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设立培训点,教授广大群众练习意拳。记者仔细察看了市意拳协会成员名单,有机关干部、医院医生、学校教师、银行职员、国企职工、个体户等,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意拳协会成员的群众广泛性由此可见一斑。
丁改路告诉记者,要想练就一身好武艺,一靠名师指点,二靠自己的悟性,三靠勤学苦练。中华武术是这样,意拳也是如此。意拳修炼不在乎年龄大小,有无武术根底,只要掌握要领,有悟性,就会进步很快。丁老师1965年参加工作,先在红星厂(现惠丰公司)上班,后调至市物质局工作。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习武作为丁老师的业余爱好,始终没有放弃。不仅如此,丁改路在习武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细心揣摩,认真研究,终于积聚了深厚的武功造诣。尤其在学习意拳的过程中,丁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数次上北京求艺,与国内外武林同道切磋研究,用心琢磨拳学精华,和武林人士实战过招,在意拳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市物质局工作期间,丁改路曾包车跑运输。为求武学真谛,丁改路多次上京求教,将运输业务委托给外甥照料,结果生意陪了个精光。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0年以后,丁改路的意拳理论水平和实战技艺发展迅猛,对意拳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历尽千辛万苦的不懈探求和日积月累的刻苦修炼之后,丁改路终成我市武术名家。
丁改路说,意拳运动重精气、重智力,养练结合,静则书生,动则猛龙。虽无招无式,却能将力量聚集于全身各个部位,一动而无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从而做到均整平衡,处处得力。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这就是意拳武学的精义所在,也是中华武术的至高境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武术协会意拳总会在北京成立“宗勋武馆”,丁改路以不凡的武艺亮相京城,赢得了英、法、日等国家和地区广大意拳人士的赞誉,被同道一致推选为“宗勋武馆”名誉馆长。多年来,丁老师广结武林同道,求教者络绎不绝,为繁荣和发展我市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从科学角度看意拳——一种功效显著的医疗体育方法
通过进行深入采访和查阅有关资料,记者对意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从科学角度讲,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通过松紧协调转换,使人体精神和肢体放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