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回文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地位与作用
对联语言简练、言之有物,时空性强,富于情感,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其内容是全方位的:上至神灵祖先,下至田园胜景、社会经济文化、人间喜怒哀乐无不入联。故不论文人武士、将领平民均喜闻乐见,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
对联公认有较高的文学、文字、书法价值,但没有人给它恰当的定位。它不是诗,但有诗的韵律;它不是散文,但散文中有它的话语;说是应用文,却不具有书信、各种应用文书作用。对联的作用十分明显,对联的内容具有宣导性、抒情性、时效性、包融性、观赏性等社会学、人文学因素,其作用从对联类别中可见一斑。
贺庆类(贺岁、婚事、人寿、祝福)等:如春联“辞旧岁开怀叙新事,沐春晖举杯祝丰年”、寿联:“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古稀宁”。
追思类(挽联、忆史联)等:如“求学求和求医裘氏刀法报效祖国披肝沥胆,太多太深太好泰斗遗风流传千古树碑立传”。(王少江:外科之父裘法祖挽联)又,“三顾烦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侯祠)。
励志类(勉励、座右铭、赠友)等:如“你属什么我属什么,无论属什么血脉都属华夏,祖在哪里宗在哪里,不管在哪里根本在中国。”(作者:严学章)又,“致远亭里话理想,宁静湖畔听书声”。
此外还有应节类、胜景类、诙谐类等等。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联简明的文字语言,现实地、直接地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与情感。在人际间流中起到劝慰、效仿、激励、共勉、益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传承对联文化,使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对联的保护和传承
笔者认为,对联既然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葡萄牙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作为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就应该担当传承和保护的责任,让这枝优秀的民俗之花枝繁叶茂。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组织培育队伍。一是培养青少年对联文化的兴趣和技能,在广大中小学校增开对联课及开展一些对联创作比赛活动等。二是联合企业举办诸如楹联大赛等活动。三是举办对联培训班,培养一些爱好对联的社会人士和青少年。
其次,用多种形式扩大对联影响力。如:一是对某些旅游景点、古建筑立柱楹联注意保护,该油漆的要油漆、有损坏的要及时维修。有的还应留下影像资料存档。二是对新建的文化设施和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物,有必要为联的,公开征集楹联,提高文化品味。三是在重大节日来临前,如组织对联作者、书法家,现场献艺,评选优秀作品,激励群众参与活动。让对联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并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