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智慧之感恩
“谢谢”一词,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较为广泛,估计是词海中所有词汇在生活中出场率最高的一个。大事不说,就是小到问个路、开个门,我们都要说声“谢谢”。甚至,有时说出这两个字都不经过大脑中枢,只是一种习惯而矣
“谢谢”一词,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较为广泛,估计是词海中所有词汇在生活中出场率最高的一个。大事不说,就是小到问个路、开个门,我们都要说声“谢谢”。甚至,有时说出这两个字都不经过大脑中枢,只是一种习惯而矣。近几年韩剧热播,我发现剧里表示感谢的词用的更多的不是“谢谢”而是“感恩”,感恩和“谢谢”都是表达感谢的一种心情,但听起来“感恩”的语气要比“谢谢”重的多。事实也如此,“谢谢”说过了,事也过了;“感恩”是在谢之后带有回报的思想。可能两个词的差异并代表不了什么?也上升不到两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但细细思量之后,我更喜欢“感恩”一词,用一颗感恩的心表达感恩之情。
说到感恩,我又想起了美国的感恩节。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所剩无已。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感恩节变成了美国的固定节日。这是感恩节的由来,如果我们天天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天天不就是感恩节了吗!
每个人的生存履历表中,都会写有感恩和忘恩的情节。勿庸置疑,感恩能让我们心情愉悦;忘恩则让我们深恶痛绝。如果能做到面对背叛、伤害等忘恩之举,我们也能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不会出现深恶痛绝的心情,世界将会何等美丽。不过道理简单行者却如蜀道之理。有难就要有学习,在难的过程中培育感恩的心。
感恩的形式——付出。当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上,我们从无知到成长到立业……我们接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接受父母亲人的呵护;接受朋友邻里的帮助……我们索取的已太多。如果我们能记住这所有的爱,再以这种方式回馈于有需要的人们,感恩就成了和谐的助推器。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往往只把自己放在核心,更在意的是索取而忽视了付出。人是群居动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依赖于别人的奉献,如果我们眼中都只有自己,那么人真的可以进化为完全独立的“人”了。对于生活最大的悲剧就是有人说:“我想要的东西,没人给我”,说这种话的人的灵魂必然是贫瘠的。
感恩的内容——良知,也可说是拥有一颗向善的心。向善的心就是无论在经历喜悦、坎坷、伤害……时,都能辨证的去看待问题,为别人减少一份恨,为自已增加一份爱。契诃夫告诉我们:“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就应当高兴,而且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里不是火药;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幸好,没扎在眼睛里……如果你赞扬这段话,你就已经踏入感恩之门;如果你觉得这是无稽之淡,甚至是疯了,那么你的良知已走的太远太远。有良知的人都会因为生活的赐予而谦卑的回报生活,以感恩为荣。
感恩是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红尘俗世中,对给予我们甘露的父母、老师……我们都能有一颗感恩的人,这时我们是快乐的;在面对困难、失败……时我们痛苦着。我们的痛苦能改变失意的现状吗?如果能,我欣赏痛苦,可答案是个单选题——否定的。如果我们能把失意看作是经验和教训,把它当作武器去重新打拼,在一样的现状下,我们拥有了斗志,这难道不是快乐吗!
说了这么多,也没有给感恩做一具体概念。讲个故事,它将用一句话诠释“感恩”。在非洲丛林间的部落有个风俗“感恩周”,在每年的旱季,如遇甘霖,村民认为是上苍的恩赐则彼此宽恕,放弃前嫌,化敌为友,以回报上苍。有人问他们什么是感恩?即使他们是聋哑人,他们也会在地上写上:“它就像经人践踏的鲜花所发出来的香气”。
生存本就是复合体,快乐是幸福,痛苦也是幸福。不懂得痛苦的人,怎会明白幸福的感觉。感恩是向善、思考、谦卑的一种主观行为。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有充满爱的行动。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是责任是自强是以一种阳光的心态追求理想的过程。感恩是人性的美,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情怀;感恩是智慧,写在处事哲学的扉页。
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做为人生的支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小议“该死”
下一篇:落马贪官咋依旧“官腔”十足?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