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马鞍山
马鞍山原来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座与铁矿相关的城市,直到电视上播出安徽的宣传片时,才得知马鞍山居然还是一座诗歌之城,百闻不如一见,来到马鞍山,漫步在雨山湖畔、徜徉于太白楼上,方能感受诗城的诗意。去马鞍山是因
马鞍山原来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座与铁矿相关的城市,直到电视上播出安徽的宣传片时,才得知马鞍山居然还是一座诗歌之城,百闻不如一见,来到马鞍山,漫步在雨山湖畔、徜徉于太白楼上,方能感受诗城的诗意。去马鞍山是因为大名鼎鼎的采石矶,而去市中心的雨山湖畔,则纯粹是为了中午的一饱口福,因为前不久曾在当涂的“大红灯笼”吃了一顿中饭,感觉良好之余便把午饭安排在马鞍山市内的总店。兴致高昂的妻子一早便拉着老父、儿子踏上旅程了,可怜的一老一小在车上睡得稀里哗啦。十点不到,我们便一路顺畅地来到南湖对面的总店,停好车,沿着南湖西岸前往雨山湖,运气超好的我们还享受了南湖喷泉的欢迎,也遇到一波波当地晨练的市民,最有趣的是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犬,只要主人往湖中扔出一粒石子,牠便欢快地跃入水中,以正宗的狗刨式泳姿孜孜不倦地寻觅石子,而且每次都应声下水,乐此不疲,引得我们一家子狗迷驻足不前。南湖与雨山湖隔着一条湖南西路,当我们走近雨山湖时,天上忽然飘起了雨点来,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行走雨山湖公园里的绿荫下、长廊中、湖岸边,听着随处可见的戏曲、歌咏、曲艺,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顿时觉得好有诗意起来。
从雨山湖出来,正赶上金鹰商厦开业,本想去凑个热闹,一进去就发现整个商厦到处都是人,按照儿子说法:貌似马鞍山的人都来了金鹰,于是落荒而逃,沿着南湖的东岸前往我们的饭点儿。大红灯笼果然名副其实,店堂里挂满了红灯笼,服务员非常的热情周到,四个人的卡座稍有些闷热,微风吊扇一开倒也好了许多。招牌菜“大盘鸡”味道不错,只是要在炒面中寻找鸡块;烤猪手色泽金黄,好看且好吃;干过花菜,虽然大众,但口味却不寻常;小土豆分量足,味道奇佳,很快便一扫而空。四个人四只菜,只只味道好,吃完之后,我们对马鞍山的好感度迅速上升。
从市区一路寻摸到采石镇,采石镇还是有些破旧,一些沿街店面还是几时年轻的建筑,偶有一座檐角飞扬的仿古楼宇,反而破坏了采石镇的古朴味道,镇上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卖采石茶干,有五香、鸡丝、辣味等十来种口味。进入公园大门后,沿着路边的指示牌一路寻找太白楼,一会儿有太白楼的指示牌,一会儿又没,加之公园里面游人不是很多,让我们每每怀疑自己是不是迷路了。好不容易看到有卖旅游商品的小店,购买饮料后得到确认:太白楼就在前方!李白的最后两年是在当涂度过的,穷困潦倒的诗仙不得已投奔在当涂当县令的族叔,然后病逝于当涂,也有说醉死或溺死的,但其晚年窘迫却是不争之实。太白楼据传建于明朝,是为纪念诗仙,这样的楼一共有四座,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后为曾国藩的部下彭玉麟捐资重建,徜徉在太白楼中,不仅为诗仙的的浪漫才气而折服,也正是由于其豪放不羁,才使得其得罪权贵,命运跌宕,作为诗仙的归属地,诗城马鞍山名副其实。
采石矶与城陵矶、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矶”的江中三面环水的石崖,而如今采石矶上树木葱郁,已经感觉不到一夫当关的险要。浩浩荡荡的长江到了芜湖之后几乎是南北走向,于是,“江东父老”便有了出处。据说,当年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处便是对岸的和县,而他无颜见到的“江东父老”、跟随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兵”江东就在此处。而三国中不断出现的江东一词,也在此处。采石矶上有个“燃犀亭”,传说东晋名将温峤曾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估计这水怪就是江豚之类,因为多了且撞击渔船,被称之为怪,只可惜,如今的万里长江,已经容不下金牛水怪了。
因为儿子与采石矶之战中一位将军同名,于是,我们认真温习了这段历史。采石矶上曾经爆发过一场宋金大战,十倍于采石矶守军的金兵在金主完颜亮的带领下准备从采石矶过江,而采石矶守军却无主将。此时,正在慰问部队的虞允文挺身而出,激励将士、精确判断、严防死守、以一敌十,保卫了长江防线,并再一次在镇江大败金兵。采石矶之战让采石矶名扬天下,也给诗城留下了金戈铁马、抵御外敌的刚强诗意。
2015.8.30晚于常熟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