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必如此在意孙东东
中国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可能现在放眼整个中国,没有谁能比北大教授孙东东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的了。孙东东因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一句“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这些天被推上了舆论
中国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可能现在放眼整个中国,没有谁能比北大教授孙东东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的了。孙东东因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一句“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这些天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目前为止已有数千网民要求其郑重道歉,而这还不包括拥堵在北大门外愤怒至极的上访民众和手握巨笔连连发声抨击的专家学者们。
近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又看到一则评论,名叫《不妨与孙东东“精神门”较真到底》,作者怀着满腔义愤,将北大教授孙东东再次批了个体无完肤,其中不乏辛辣、过激的词句。而在此文中尤为难得的是,作者的视野有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和扩展,不仅从孙东东的学者德行操守方面进行了质疑,对于国家专家资格的认定程序也产生了怀疑。凡此种种,似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拼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实在是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当然也更能够理解广大被伤害的上访群众的心情,因为不管怎么说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孙东东纵然是再权威的专家,它的这番表述也绝对是荒谬的。
可对于近日来相关的读者、学者一窝蜂地纷纷撰文给予孙东东的讨伐与抨击我又实在难以欣然以对,我不知道这样做究竟有何意义,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又究竟是什么?
其实从一开始,孙东东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众怒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北大教授和北京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主任的身份。有人认为身为专家就更应该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这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我要问的是,专家又怎么了?专家就不可以犯错了吗?更何况这还是一个犯错之后很快就已做出致歉声明的专家,至于其诚意几何就姑且不论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双方存在纠葛而分水岭又很难界定的问题。
我要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个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那便是专家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力还是被无限放大了,专家的所言所行处处皆被贴上了权威的标签,从而也便在情愿不情愿间被推上了高高在上的神坛——可能更多时候是供人仰拜,但也保不齐哪天就要承受熊熊烈火的烘烤。
专家是什么?
其实专家说到底和我们一样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他在某一个学术领域里可能有着精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卓越并不具有超出常规生活范畴的能力。换句话说,专家也就是一个有了“狭隘”成绩的普通人,正是因为“狭隘”,也才愈显其“专”。
对于一个普通人的错误,我们何曾有过如此激烈的反应吗?恐怕没有吧?
有人可能会说,专家人虽普通,但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啊!
对于这种杞人忧天式的忧虑,我认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想事到如今应该不至于真的还有人“很傻很天真”地以为今年全国人大在《精神卫生法》的立法程序中会把孙东东的言论作为立法采用的依据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我不知道是说明他们的思维过于单纯还是说明我们的政府能力实在存在让人小觑的风险,但有一点我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并非只有孙东东一个专家,更没到某个专家在个人活动中的一言一行即可影响举国政策的地步!
而事实上,继此次事件之后,卫生部也早已有官员站出公开回应外界质疑表明,孙东东并不在卫生部所谓的“专家委员”名单之内,那这种担忧也就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孙东东挺冤的,在这次事件中他也是饱受困扰的一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想任何人都不敢断言孙东东是所谓的“专家”中第一个说错话的人吧?但为什么唯独孙东东的一句话就招来如此大的非议和困扰呢?
其实说到底,这不过是社会矛盾在激化中产生的一种异化现象,是社会矛盾的变相呈现。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受害群众的利益流失,没有基层政府部门的推倭不作为,又哪来上访群众的连年上访?如果高层信访机构在面对这些上访群众的利益诉求时方式能够更加人性化、高效化,又怎会触发上访群众的满腔怨怒和悲愤情绪?
说到底,上访群众之所以揪着孙东东不放,实际上不过是项庄舞剑,招招乃是意在沛公啊!
现在再来问一句:与孙东东较真到底又能怎样呢?纵然孙东东接受民意,端正了态度,再来一次道歉,又能如何呢?孙东东还是孙东东,今天道完歉明天就可以接着回学校上课,但对于那些受到伤害的上访户来说,他们明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接着回去蹲守吗?耐心等待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解决的那一天的到来?
孙东东,真的不应该是关注的焦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