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焘的光荣与梦想

王焘的光荣与梦想

辄用杂文2025-09-14 16:00:32
1994年的王焘肯定有过荣耀的时光。这一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上,他的绘画作品《桃花源里人家》获得优秀作品奖。时隔不久,他又被评选为黄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从1987年安师大美术系毕业,然后到祁门中学教书,热爱
1994年的王焘肯定有过荣耀的时光。这一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上,他的绘画作品《桃花源里人家》获得优秀作品奖。时隔不久,他又被评选为黄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从1987年安师大美术系毕业,然后到祁门中学教书,热爱绘画的王焘独自摸索很久。熟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都会知道,那个时期关于艺术与哲学的思潮极为活跃,各种来自西方上百年间的论争和探索在中国如潮水般汹涌,人们一方面拼命获取巨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在困惑:中国现代的道路该如何行进?身处偏僻小城的王焘,此刻如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倾情于他的海尔格系列一样,每逢假期,乡间小路总会遇见这位勤奋写生的青年。
漫长的积累促成了王焘的爆发。我们不妨展示一份王焘的艺术成绩单:1989年王焘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1990年入选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1991年入选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1993年入选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和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桃花源里人家》获优秀作品奖;1995年被评为黄山市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入选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同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王焘徽州写生作品集》;1999年入选“中国画三百家”全国美展和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武卫文攻》获优秀作品奖;2002年入选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2003年入选200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4年入选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焘画集》;2005年入选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同年11月央视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以王焘和省内画家申皖如为线索,实地拍摄采风纪录片《画说徽州》上下两集,向世人解读徽州、解读黄山、解读山水画和新安画派。2008年3月,王焘获安徽省首届“十佳”优秀青年美术家荣誉。
我如约走进王焘的画室,品读着他的绘画。徽州的山水村落和时光在他的画面中铺展,令我突然想起钢琴家古尔德谈如何演奏巴赫的作品时所说的那句“要轻得好像没有演奏”。春日的上午生机盎然,绿树红花已在四处绽开。就在我过来前的3月5日晚,王焘刚在合肥黄梅大剧院接受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等单位的隆重表彰,6日上午又在安徽省博物馆展出了他的创作作品。以黄山市唯一代表的身份跻身这些荣耀的时刻,王焘显得很平静。他说,“从人文的表达到自然的抒写,我一直在探寻更直接、更准确地表现‘我的徽州’。无疑是锺灵毓秀的家乡山水和博大精深的新安文化在滋养着我的创作,我的作品也是献给家乡故土的。”
成绩面前王焘非常清醒。“我是地道的安徽徽州人,在我四十年的生活中,除了读大学的四年,就再也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乡的土地。”王焘这样告诉所有询问着他的人,“我常漫步乡间,静观山川万物,大自然的造化是那样神奇!黑瓦与白墙呼应,青山与绿水相伴,即便是高墙下胡乱堆放些柴草,也都是那么的画意浓浓。更让我惊讶的是,在田边任意拾起的瓷片上会清楚地写着‘大明成化’、‘康熙’、‘乾隆’,脚下踏着的残砖断瓦上也有朴拙的图案,随后推开农家的门窗,满目是精美的雕刻,同样是这条穿山越岭的古道上,渐江、石涛、黄宾虹匆匆走过,留下了座座艺苑的高峰。古徽州辉煌的过去,久远的文化积淀,山川的浸润濡染,都激起我强烈的创作冲动。”
作为黄山市书画院知名画家的王焘如今仍不倦于写生。他告诉我,1987年冬天他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祁门县彭龙乡历溪村,可以说是在一笔一划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面对自己曾经嬉戏、玩耍的乐园,他感觉笔端流出的分明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东西:用朴素的语言白描家山,把乡情注入画面,呈现出一派静谧、安祥、欢乐的生活场景。如今他把画室命名为“合一堂”,就是直接取自于历溪村的祠堂名。
王焘的声音轻缓,但是语气很坚定。王焘说,“我清楚地知道没有徽州就没有我的艺术和生命,是徽州给了我艺术的灵魂。1990年代初,我试着以工笔的写实手法,将一个个鲜活的记忆和文化的碎片,虚拟地组合在一起,营造一个既真实又非现实的意象空间,表现一个人文的徽州。那些图像的重叠与组合,是典型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虚幻的视觉效果,既有装饰性,又很现代。这时我画的《桃花源里人家》获得了第八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奖,算是对我一个阶段的肯定。而到了1990年代中期,我转向了对写意画的探索,希望能摆脱“制作”,回归到笔墨语言上来。在表现上我更注意用笔的书写性,更多的是把画当成字来写,充分地发挥自己对线条的驾驭能力,作品多以线条为主,线即是皴,而极少用擦、染。开始时我以篆隶笔法入画,线条沉着、古朴。近些年我反复临习张旭的《古诗四帖》,尝试着以草书入画,使线条更松动,使作品多些空灵之气。在创作中,我甚至还借鉴了徽派版画的元素,以拓展表现手法。我还尝试了泼墨的方法,试图用线与大面积的水墨关系来表现徽山徽水的情韵。”
在徽州的乡野行走了二十余年,王焘慢慢地发现自己对这块土地产生了问号。他走进高墙下的那一间间黝黑的房屋,打开那一扇扇紧闭的门窗,手掌触摸到厚厚灰尘,一瞬间甚至他还嗅到了一种陈积百年的刺鼻气味。他于是有些惶惑,他说,“我开始在远处静静地观望这魂牵梦萦的村庄,作品中民居也不再是主体物,而是更注意对环境的营造和表现,试图把徽州村落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表达出来,更多地表现其自然之美。”
2007年底,徽州文化博物馆建成。这在当地是一件文化盛事,吸引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热情。人们一进大厅就发现有四块大型砖雕,其中就有根据王焘画稿设计制作的徽州风光。
“通过砖雕的形式保留我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徽州的传统艺术形式。”王焘告诉我,“徽州人在村落建设中给我们优秀的典范,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房子,有时候会突然拐了一个弯,突然高起来或陷下去,为什么?它是为了避让自然界的一个现象,或者是顺着水,或者避让一块石头,它就会和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也是人们绘画题材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是表达山水观念的一种境界。”
王焘告诉我,曾有人在美国问那里的孩子:“你们听过水的声音吗?”然而出乎询问者意外的是,美国孩子告诉他,水的声音是抽水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