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路遥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国人大可不必再纠结了。其实,获奖后的莫言无论讲什么话,都会引起另外一些人的争议的,这在当下的中国就是很现实的“生态”环境。莫言的获奖,曾让我想起一个人,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国人大可不必再纠结了。其实,获奖后的莫言无论讲什么话,都会引起另外一些人的争议的,这在当下的中国就是很现实的“生态”环境。莫言的获奖,曾让我想起一个人,他便是正在或已然被人遗忘的路遥。我之所以没有冠之以“作家路遥”,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写作者,他同时也是一个现实的思想者。
我不知道今年是路遥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时,偶然翻看凤凰网时才发现,他们搞了一个《总有一个路遥,总有一面镜子》的专版,说是“重新发现路遥”。
我由此在想:路遥需要重新发现吗?
我读路遥作品时,或者更准确地说,看电影《人生》时,还不知道路遥是谁,也没想过故事是谁写的。后来在大学里,我办的文学社出刊物,我写了篇文章《苦乐年华》,说的便是“人生”。记得当时有一位副校长是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他建议将集结的文集名改为《峥嵘岁月》,因为他当过兵,也因为他已然退休,于岁月的峥嵘感受颇深。而我们年轻气盛,挣扎于现实与理想的苦痛之中,自然觉得《苦乐年华》较为贴切。
我想,这也是路遥的人生写照吧?
算一算,路遥存世仅四十二年,正是人生的不惑之期,他便悄然地离开了,其中的苦与乐,也只有他自知。仿佛是在他离世之后,我买过一本他的中短篇小说集,而记忆深切的还是《人生》。他的大部头作品《平凡的世界》,我只闻其名而未读其“声”,依稀却看过同名电视连续剧。
说实在的,路遥是忠实的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确凿的理想主义者,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据说,他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其间为了体验生活,他揽过工、放过羊,在田野里过夜,甚至下矿井干活……他想真实地反映出这个世界,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属于平凡人的理想之路。
现在的人鲜去谈论理想了,因为他们觉得很空泛,特别是政治的,离自己的生活十分遥远。而现在的人却非常热爱梦想,他们觉得那才是自己所要的,譬如梦想中国,起码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路遥的“平凡世界”,但又不是他所追寻的。
路遥期望人们能够团结起来,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从而改变这个贫瘠的世界,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一切有识之士的期盼。
然而,莫言发现,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文学就是文学,远比残酷的政治可爱,他自己则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作家莫言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说他是“叛徒”,从“中国”叛逃到了“世界”(其实是“西方”),他远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路遥”。
贾平凹说:“现在,我们很少能看到有这样的人了。”这样的人是指路遥。贾平凹进而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在中国,追赶太阳的夸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倾其一生的追逐换来的是没有穷尽的路途,如同路遥这个名字一样,原本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我不能相信,风是可以静止不动的,它起码可以让树枝为之摇曳……
2012年12月13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