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谦虚”的词性想到的

由“谦虚”的词性想到的

惶駴杂文2026-02-09 14:19:32
谦虚是人的一种美德,谦虚的词性是褒义。但与谦虚相关的词,却不是人人都可以说、可以用的。谦虚虽不是经商,但亦需资本,且资本越大,则可谦虚的空间就越多。骄傲则不同,有胆即可。难怪谦虚的人少而骄傲的人多,盖
谦虚是人的一种美德,谦虚的词性是褒义。但与谦虚相关的词,却不是人人都可以说、可以用的。谦虚虽不是经商,但亦需资本,且资本越大,则可谦虚的空间就越多。骄傲则不同,有胆即可。难怪谦虚的人少而骄傲的人多,盖骄傲乃无本生意也。
历史上,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便是“愚以为”,这“愚”显然是诸葛亮自称的谦词,中性的自称是“我”。愚,原本是贬义词,愚笨愚蠢之意。但,有大资本大威望的诸葛孔明用以自称,显然就是大自谦了。这“愚”便成了“大智”,但不是“大智若愚”之愚,而是大智者“谦称为愚”之愚,愚也由贬义而跃升为褒义了。
再如成语“愚不可及”,原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即宁武子这个人很会做官,形势好时,他就“知”(智),形势不好时,他就“愚”,而且“愚”“不可及”,即装傻、装憨、装糊涂,且达到“不可及”的程度,足见其智,是大智,似“大智若愚”。只是这“大智若愚”乃是人生智慧,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人生大智慧大聪明;而“愚不可及”则是为官之术了。
这“愚不可及”既是为官之术,赞同者会理解为“聪明”,反对者则说其“狡滑”。足见愚不可及的词性和“立场”有关,有褒有贬了。后来,演变成真的愚,且到了不可及的程度,则是真傻,傻透顶了,词性属贬义已无异议。
但是,若为官者自称“愚不可及”,千万不要当真,那是自谦之意,是为显得很有学识和修养,并且在等待着下属的赞誉。若一但用来说下属,形势就相当严重,那是不满意到将要免职或辞退的程度了。若下属幸运,抑或在等待送礼亦未可知,可愚不可及的下属听得懂吗?若此,这愚不可及已不是自谦而是自认了。
其实,这“愚”字本身就暗含玄机:愚是个会意字,从“心”、从“禺”。据说这“禺”是一种猴,但,是猴中较“愚”者——“猴”是聪明之意,“禺”是聪明中的愚者。难怪清.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愚者亦明”。
与之近义的还有“浑浑噩噩”。原意是深厚严肃的样子,是褒义,是让人见而生畏,闻而起敬的词,后来竟演变成了“愚昧无知”的同义词。可话又说回来,若是为官者用以自比,则仍是谦虚之意,是褒;一但用来说下属,岂止是贬,已是离“开”不远了,至少是在警告,当然,亦不排除是暗示。
词性的更为广泛的用途是模糊。模糊则弹性大,可为人们提供一个领悟,体会,判断,选择的空间,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但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譬如“规行矩步”,是说“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还是“举止合于规矩,不苟且”?再如“正人君子”,是指“品行端正之人”,还是“假装正经的人”?假如某为官者读了一本小说,掩卷道出一句对书中主人公的评语:“谦谦君子!”你敢接着恭维几句吗?难煞人也。因为这“谦谦君子”原意是指“谦卑有才德之人”;后来通指事事谦让,不坚持原则的人,俗称“老好人”;再后来竟指“虚伪的人”了。为官者的意图是不好揣摩的,但这又恰恰是为官之术,且同时还可表现出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
鉴于此,有人建议把词性和词义剥离,这样就不至于糊涂,不至于受害了。问题是,谁去剥离?如何剥离?我们可以公示:凡“谦谦君子”出现在当代的文字中,其词义均指老好人,似乎不会糊涂了。可文学作品中的活用总不能禁止吧?再如,有些词如“研究研究”,“再等等”等官场词汇,这词义和词性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可理解起来仍然很难,譬如“再等等”,你敢不等吗?你知道等多久吗?你知道如何等吗?你知道是谁在等吗?你知道在等什么吗?看来,这词性词义,仍是模棱两可,扑朔迷离,其中似乎还隐含着某种暗示,让人感觉虽是在被忽悠着的同时,却又抱有一线希望。
时代在前进,用以认识事物的概念和词汇也在变化、发展、前进,定词性于终身是不可能的了。唯一的办法是,跟上时代,接受和理解新概念和新词汇,才不至于被概念忽悠,被词性欺骗。否则,会真的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浑浑噩噩者,连真假、好坏也分不清了。其实,“假做真时真亦假”早就在告诉着我们,这真假、好坏是最难区分的,“最简单的就是最难的!”
历史真会捉弄人,“谦谦君子”几个字,最早看到的感觉是可敬可爱,后来就觉得是很可笑的样子,再后来,竟然觉得虚伪的让人恶心了。辩证法说,事物总是向着自己的反方向转化,看来,这词性也如此。只是不知还能否转化回去?还是最终被淘汰?只有考古工作者才能知道它的原始词义和词性?但愿“谦虚”一词就不要转化了,不然,要么普天之下皆“骄傲”,要么普天之下尽“腼腆”,岂不悲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