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感性

理智与感性

明社杂文2025-09-01 14:32:24
其实很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字了,讨论下自己心中的理智与感性如果说以前的我是一个理智的人,那现在的我就是一个感性的人看多了虚伪的外表下空洞的心,真的觉得有时候这个社会真的很好笑那么多的人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
其实很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字了,讨论下自己心中的理智与感性
如果说以前的我是一个理智的人,那现在的我就是一个感性的人
看多了虚伪的外表下空洞的心,真的觉得有时候这个社会真的很好笑
那么多的人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棱角,变得圆滑,这样为人处世或许不会伤害到自己,只是生活中会活的很累,也许有些人会不这么觉得,认为把自己包裹地好好地会不那么累,会圆滑地做自己
其实你错了,真正的自我应该是建立于自我的意志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的熟悉也是要建立在自我的意志之上的
有时候表面的东西只会蒙蔽彼此的眼睛,所以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深入地接触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很了解我自己,短暂地接触并不可能真正的了解
对于任何人都一样,我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只有一些很少接触的人,我从来不给予评价,只是因为我不了解他们,并且没有那个权利去评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人生观,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可以这么说,无论你的是非观什么怎么样的,到最后还是会被同化,也就是说会被社会的现实所改变,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觉得有点悲哀的原因了
高中的时候很欣赏高三时的班主任,很有个性,棱角分明,试问现在有多少人还保留着那份棱角
学着卖乖,学着跟随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学着做一个大众化的自我
这就是现在的人,会做人的人
是否还有日人记得那句名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为了真理牺牲的人,才有了那个布鲁诺。
是的,我不应该用这句话的,因为这句话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或者说是中国人的本性,那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东西!
中国的国情是这样的,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现在一些人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推迟自己的棱角被磨灭的速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愤青。
所谓愤青其实在中国的国情下并不是那种大多数人所想的没事找事的人,而他们大多数是感觉挑战中国现阶段的不公平的现实制度和人的人,他们只是被一些所谓的老学者披上了愤青的外套的依旧还是保有着分明棱角的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王朔文章,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其实王朔的文章大多都算是那类愤青试的文字,敢言他人之不敢言,人们看了觉得似乎看见了以前那个棱角分明的自己了,觉得有味道,有感觉了,自然会喜欢上他写的东西。
反过来看看批评王朔文章的人,都是些所谓的文人,其他不说,光就他们对于王文字的不屑就能看出那类人的心虚。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新世纪的中国,就应该有不同种的文字类型出现,国家体制的不开放并不能阻止文人的不开放!只是现在的文人还都停留在老一辈的光环下,缺少创新,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作家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了。试问下,现在的中小学生知道的中国现代作家有多少?不用问了,我告诉你们,他们还停留在老舍,叶圣陶,冰心那一代老作家的层面上,偶尔会有人知道海子顾城史铁生的,更别说现在的中年派的作家了!中学生们还会知道韩寒什么的,那又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人家包装的好!
中国的作家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老一辈的作家远去的现在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新生代来填补?
当然,如果说到本质,还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以及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要说到棱角!一个作家没有了棱角就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没有了棱角也就谈不上批判与自我批判了!
作为一个一直保留着那一点点天真的,那一点点棱角的人,我只想说,我活得很自在,不用那么虚伪的做人!
做个乖孩子不难,做个好孩子也不难,难就难在做个好孩子但不是乖孩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