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今生今世》

他的《今生今世》

沫水杂文2025-11-16 03:23:39
不知道“他”该不该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但翻过的现代文学史,没有“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一次知道“他”,是在介绍张爱玲的书里。从那时起,一个疑虑就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张爱玲,如此有才,怎会在送给“他
不知道“他”该不该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但翻过的现代文学史,没有“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一次知道“他”,是在介绍张爱玲的书里。从那时起,一个疑虑就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张爱玲,如此有才,怎会在送给“他”的照片背后写上“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样的话呢?越疑虑便越自以为是地找理由:“他”,肯定有不同一般人的特质和内涵,“他”,肯定在文字上有让张爱玲佩服喜欢的地方。
“他”,就是胡兰成。

很庆幸,我在市里的一家书店里遇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今生今世》时,买下了它。
这书,古色古香的装祯,目录里的章、节、篇名,甚至纸的质地,书的重量,都很有民国味。胡兰成浅短着发、瘦削着脸、黑边眼镜、深灰长袍、笑而不紊、端坐凝神的照片,很儒雅,有古意,与我想象中的民国文人也神似无异。
这书,有一个副标题:我的情感历程。出版者在封面外的竖封上,用作者的两本书名写了一付对联: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同时,对作者的文字与用情,进行了简短的评价: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从张爱玲、周训德、范秀美到佘爱珍,薄情寡义,胡兰成情债累累。
这书,分“韶华胜极、“民国女子”、“汉皋解佩”、“天涯道路”、“永嘉佳日”、“雁荡兵气”、“瀛海三浅”六章。从小写到老,从浙江嵊县写到东瀛日本,时日长久,经历亦丰。但有主题一个贯串始终:情。先是亲情,乡情,友情,后是爱情。

这书,最吸引人的,是文字。翻开任何一页,文字,都是很平常的文字。但这些平常的文字经胡兰成的妙笔,便真成了艳丽美绝的花,便生出许多无法言说的意味来。这意味,让你过目难忘,隐约让你感受到一种恬然中的美妙,一种平淡中的神奇,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理由的喜爱。他总是信手拈来,但其字,词,句,引文,却各得其所,却是再也找不到更能胜出它们的选择来。单说那引文吧,童谣、俚语、民歌、诗、词、曲、赋、传奇里的对话、戏文里的唱词、佛经里的禅语、国外经典里的名句,罗列文里,混然天成,竟然没一丝痕迹。要不是他刻意加上引号,出版者刻意印成楷体,也许你就会以为:这,就是胡兰成写的。
而胡兰成用词谴句又是很用心、很精练、很雅致的。读《今生今世》,你明显的感觉得到:这文这书,离现在,离我们,有点久远。古意,不仅仅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同样也体现在文字的使用上。他在“世上人家”里,写杭城三月的景与斯家太太的一个细节,能够细微地体现他的风格:“三月阳春,满城柳絮如雪,飞入闲庭,成团逐球的扑面舞空,门外细雨初过,深巷有卖花声,一次太太经过前厅,柳絮扑在她发际,她停步在穿衣镜前伸手去拂除,抬头看见我,她连忙招呼,难为情地好笑起来。”一个“闲庭”,一句“难为情地好笑起来”(特别是那“笑”前面的“好”字),将杭城的景致、将斯家太太的表情,描绘得古意十足,令人玩味难舍。
一直不理解,胡兰成,一个从燕京大学中途缀学的人,为什么就有这样深厚的中国文字功底,为什么就能写出这样美妙的文字来?

胡兰成,不可辩驳地是个浪子。
从玉凤、全慧文,到张爱玲、周训德、范秀美,再到一枝、佘爱珍,胡兰成的人生历程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女子。这些女子中,我只知道张爱玲是民国才女,而佘爱珍曾是吴四宝之妻。看《今生今世》,不解:为何?有那么多人爱这个胡兰成?为何?胡兰成就能抛下一个个爱他的人去爱另一个人?不过,在我看来,终其一身,这个胡兰成,爱的,却只有一个张爱玲。也许,只有张爱玲,才是他觉得值得去爱的人。
胡兰成在“瀛海三浅”的“春带”一文中曾对自己的行为有过辩解:“我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情有迁异,缘有尽时,而相知则可如新,虽仳离诀绝了的两人亦彼此相敬重,爱惜之心不改。人世的事,其实是百年亦何短,寸阴亦何长……李白诗‘永结无情契’,我就是这样一个无情的人。”但不管怎样辩解,他用情不专,走一处爱一人,花心花情,却是难求谅解的。
密友说过一句话,很适合用来表述我对胡兰成的态度:慕其才,鄙其行。他不仅用情不专,更重要的是:失却了民族气节。曾任出卖主权的汪伪政权掌控下的《中华日报》的主笔,应该是一名当过汉奸的人。如果说用情不专只是个人品行,只是小节失衡,还有一丝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当汉奸,却是大义不保,却是永远也不可谅解的。

最喜欢“韶华胜极”中的“胡村月令”这节和“民国女子”这章。
“胡村月令”这节中的各篇虽然都很简短,却生动地描绘出了那个年代的江南。乡村俚俗,山中日月,民间往来,古旧遗风,年年相同的时令,月月不同的光阴,天天新奇的事物,将世纪之交的国度里,文化纯熟完善、礼仪渗进血脉、文化融入日常的江南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看过许多写江南的文,觉得,没谁能和胡兰成相比。胡兰成的江南,是最好的江南。
怀古,也许是所有文人共同无法排解的情绪。几千年前的孔子是这样,几千年后的胡兰成依然是这样。他将自己那一腔怀古的情绪融入“胡村月令”里,将生他养他的这个小乡村写得静谧、柔美、安详,如世外桃园:无争,无怒,无恙,无可,无不可……这样的乡村,让人不得不生出许多向往,不由得不怀起这个并没有逝去多久的“古”来。
“民国女子”,是专写张爱玲的。但在写这个他极爱的女子时,通篇竟然找不到一个“爱”字。胡兰成的文字,很有节制。写起爱来,很是平缓,如清澈的溪流,如皎洁的月色,如山野的花香,如风拂柳,如雨润土。胡兰成写出的爱,从细微处入手,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场讨论,一次争吵,都能让人觉出才子与才女在一起的好来。每每有说到书的地方,总是特别吸引人。而与张爱玲说起姓来,更是妙趣横生。
这样的文字,用曾经“普罗”的标准看,是“颓废”的;用现时流行的话说,是“小资”的。虽全是卿卿我我,耳鬓斯磨,风花雪月,男欢女爱,无法上升为“大散文”,但我却特别喜欢这样的“小散文”。在这样的文里,也许,我们更能找到人生的真。看完这章,曾经可恶可怕的民国,竟然慢慢地开出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