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

千古兴亡

陪拜杂文2026-02-22 23:04:50
84集电视连续剧以万里长江浩荡东去为背景,浪淘出曹、刘、孙、诸葛、关、张等三国时代风云人物的鲜活面容。在杨洪基一曲浑厚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歌声中,拉开了东汉末年魏、蜀、吴60多年三国鼎立的恢
84集电视连续剧以万里长江浩荡东去为背景,浪淘出曹、刘、孙、诸葛、关、张等三国时代风云人物的鲜活面容。在杨洪基一曲浑厚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歌声中,拉开了东汉末年魏、蜀、吴60多年三国鼎立的恢弘场面。
中央电视台为拍摄《三国演义》电视剧,专门斥巨资在无锡南郊烟波万顷的太湖北岸,兴建了气势雄伟、占地35公顷的“三国城”,汉代风格建筑面积达85000平方米,“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寨”、“七星坛”、“烽火台”、“辕门”再现了1700多年前城寨森严、刀光剑影。20多条古战船游弋于浩瀚的湖面上,让人们尽情回味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火烧赤壁”战争范例。
九江市为地级市之前,最繁华的街道是一条东、西向贯穿全城的大中路,街上隔一段路就有一家书铺或称阅览室。这是以连环画为内容、小学生为读者的二、三十平米面积的书铺,窄窄矮矮的条凳上坐满了稚气未脱的小读者。一分钱看定价一角左右的连环画,二分钱看二角钱价格厚厚的小人书。今日提笔为《三国演义》作者写纪念文章的笔者,当年就是坐在高不盈尺小矮凳上看完引人入胜的60册《三国演义》连环画。
公元1279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一代天骄蒙古铁骑扬起的万里黄尘席卷中亚、东欧。也许真正应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句话,费大力气好不容易从流动的帐篷走进元大都,却未能坐到90年,成了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兵荒马乱中,祖籍太原的罗姓缙绅之家,逃奔到南方江浙名城杭州。1330年,一代文豪出世,取名罗本、字贯中,成名之后自号湖海散人。十室九空的元末明初动荡局势中,罗贯中在山东、杭州、庐陵四方漂流,接触了社会底层许多江湖艺人,搜集了不少民间密笈,整理出一部部民间话本、戏曲和故事。
尽管历史上关于罗贯中的记载近乎空白,但因为在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手下作过幕客,还是被后人称为“有志图王者”参加了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只是后来“洪武爷”朱元璋由和尚成为“真命天子”,扫尽各路烟尘,草莽英雄张士诚、陈有谅辈不堪一击,罗贯中政治抱负付诸东流,只好隐居豫北著书立说。
今日鹤壁市西北15公里处庞村镇许家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峰峦叠幛、溪涧澄碧,罗贯中600多年前所筑窑洞保存完好。许家沟南接淇水河,河水恒温19℃,此段河水养鸭,鸭蛋黄呈红、黄、紫分层颜色,称为淇河缠丝鸭蛋,因为营养成份高,历代尊为贡品。水质优美还导致当地瓜甜皮薄、汁多味香,盛名久负中原。落日生烟、流霞映水的旖旎风光中,罗贯中仙风道骨,筑洞研墨,以乱世为题材,致力小说创作。中国历史上七个分裂朝代,被罗贯中写了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均为罗氏所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罗贯中师友,于洪武三年去世。罗从苏州迁移兴化,完成《三国演义》后,又加工、增补施耐庵所遗《水浒传》。另外还完成《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戏曲剧本创作。
罗贯中一枝笔确实呼风唤雨,非同凡响。在一百二十回,75万字宏大篇幅《三国演义》中,以惊人技巧塑造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周瑜、黄盖、鲁肃、郭嘉、许攸、张辽以及王允、董卓、袁绍、吕布、陆逊等400多个丰满人物形象。以挥洒自如手法写出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扑朔迷离的外交手腕、你死我活的战场争夺。以晋代陈寿《三国志》为历史线索,用南朝裴松之“注释”为故事脚本,以搜集来民间说唱话本为小说血肉,三分虚构、七分真实,展开丰满的想象翅膀,跨越千年历史时空,一部气势恢弘的壮丽历史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黄巾起义、董卓之乱、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史有记载、确有其事。而桃园结义、甘露寺相亲、黄盖苦肉计、诸葛祭东风等则完全是虚构和夸张。无论事实与虚构,一幕幕历史剧情在罗贯中笔下都生动异常,精采绝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罗贯中具“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以超人智慧、丰富实践、执著追求”,才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三国时代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血染山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枪暗箭。王允献貂禅的连环美人计、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单骑救主、单刀赴会、蒋干盗书、群英会、借东风、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人物无不鲜明生动、呼之欲出。令无现代出版技术的明代人“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三国在整个中华历史上不过半世纪时长,却涌现出灿如星斗、才横横溢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烽火连年战争之中,智慧、谋略、文化组成一曲曲雄浑黄河文化精神绝唱,真可谓“乱世出英雄”。
《三国演义》功劳是让史书《三国志》走下神圣的“御书楼”,使本来只有文化精英才能读懂的文言书,变成老百姓、半文盲也可以读得懂、听得懂的通俗演义。把一部史官修订束之高阁的正史变成娓娓动听的稗史小说,变成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启迪思想的超越诸子百家文化影响的鸿篇巨制。
罗贯中的巨大艺术成就,明清以来批评家一再加以肯定。称“史事演义,惟罗贯中之《三国志》最佳……。周、秦、列国、东西两汉、六朝五代、李唐、赵宋无不有演义,则无不可复瓿者。”著述《中国小说史略》的现代文化巨人鲁迅也说:“做历史演义的很多,如《开辟演义》、《东西汉演义》、《东西列国演义》、《前后唐演义》、《南北宋演义》、《清史演义》……没有一种跟得住《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问世后,上至官吏缙绅,下至村野塾师,“于诸子百家之书或不能悉备,或备亦不能悉读……。至《三国》则家置一篇,”“虽妇人女子,团坐老幼,以曼声演说之,为消遣计。”
明清以来的农民起义领袖,无论是大字不识、杀人如麻的张献忠,粗通文墨、懂用兵韬略的李自成,还是屡试不第、乡村塾师的洪秀全,都十分看重《三国演义》。李自成自己可以阅读“演义”,并以书中战例作为自己用兵的借鉴。张献忠则自开书坊,“日使人说‘三国’、‘水浒’,凡“埋伏攻袭皆效之”。洪秀全虽贵为“上帝之子”、太平天国“天父”,却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