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网络暴民吗

你是网络暴民吗

会费杂文2025-12-21 00:37:14
今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仅仅半年多后,今年7月18日发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今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仅仅半年多后,今年7月18日发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则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62亿。我国网站数量已达到131万个,许多网站设立了论坛和博客。我国1。62亿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论坛的版友和博客的博友,许多还是双重身份既逛论坛也玩博客。正是这样一些网络话语平台使公民表达意见的门槛与成本降低了,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民反映社情民意关注国是民生甚至影响着政府和高层的决策,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网络已经实实在在走进了国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最近有两件事很拽了国民的眼球,一个是“纸箱馅包子”虚假新闻,另一个是“丁香小慧事件”。前不久当北京电视台将纸箱馅包子的新闻煞有介事地报道出来后舆论一片哗然,“黑心、贪婪、丧尽天良、取缔小商小贩”等各种话语冲着底层民众铺天盖地而来,到7月中旬便已升级为国民对国家食品安全卫生制度的质疑。就在大家还没有完全走出这条新闻带来的“恶心、自责、愤怒”时,“纸箱馅包子”被查实为虚假新闻,最终以北京电视台公开道歉,“导演”型记者訾北佳和“演员”数人被刑事拘留及电视台有7人被处罚而告一段落。
与“纸箱馅包子”忽悠的同时,网上的一篇题为《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那伤痕累累的小慧不停吐血的一幅幅图片也将网民忽悠得群情激奋,诸如“无良后妈”、“令人发指”、“没有人性”、禽兽不如”、“立即法办”、“丁香小慧悲剧”等刺激性话语充斥网络。发“网络通缉令”来通缉恶毒后妈的,威胁说要以暴制暴取这位后妈性命的,更有甚者上门谩骂丁香小慧的继母陈彩诗。莫须有的骂名和压力使这名年轻的妇女面对媒体“跪地喊冤”,以至当地公安机关不得不把她保护起来,以防止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世界。
7月20日陈彩诗对媒体说“平时跟小慧感情不错没有打过她”,小慧的主治医生也说小慧确诊患了血友病,吐血和身上出现淤青是该病的常见症状。7月24日鄱阳县公安局通报调查结果:一是陈彩诗没有虐待丁香小慧的行为,二是丁香小慧体表初始伤势为自己跌倒造成。其实6岁女孩小慧并没有遭到后母的毒打,而是因为女孩患病家庭困难治不起病,始作俑者说要制造一系列谜团通过网络炒作达到有钱治疗的效果。丁香小慧事件这场人为制造和炒作的“善意谎言”,给那些义愤填膺的网民和那些积极献爱心的公众迎头泼来一瓢凉水后,也以一个大家都始料未及的结局在一片错愕中谢幕。
“丁香小慧事件”几乎遍上各门户网站的首页或社区主页,有的网站还做了专题。接着是纷纷跟进的传统媒体。据江西方面网站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余家媒体参与了“丁香小慧事件”的报道,全国有50余家媒体记者来到江西鄱阳。“纸箱馅包子”则更是人间网际上天入地传之遍,“纸馅包子”一夜之间名贯全国。由于被报纸、网络等更多媒体转载、转播,连央视也被忽悠了。真实本来是媒体的生命,追求吸引眼球、追求点击、追求收视率和追求新闻时效的冲动,使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编辑对信息的真伪的考证粗放,甚至有意无意回避其中有待商榷之处。网民的率性表达群情激奋,掀起一拨一拨的网络风暴,满足了一次次缺乏理性的欲望高潮。
正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的草根性和大众化,使得网络容易形成具有合力的群体,当导向正确时网络表现惊人的驱动力量;反之网络也能构陷无辜造成很大的伤害。网络的力量一旦被异化,就很可能转向网络暴力。网络聚集群体的力量,追求事件的最大透明化,让许多被遮蔽的事实得以进入公众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让更多可能会遭遇暗箱操作的事情有机会获得公正。从近年的“宝马撞人案”到高院再审刘涌案,从“女播音员之死”到黄静案,另如深圳宝安区公路局的豪华大门、重庆“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山西黑砖窑童工事件”都首先是在网络上曝光。网络一直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深入的视线引导着舆论热点积极参与舆论监督,网络在推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强大的。
“丁香小慧事件”和“纸箱馅包子”横空出世折腾得如此热闹,表明了网民鞭挞不良或斩除邪恶的正义诉求,也见证了网民与国民集体无意识下的困顿和尴尬,还折射了某种网络暴力倾向。网络数字化信息毕竟替代不了现实的求证,会使网民容易追求简单答案而排斥复杂思考,缺乏理性声音和逻辑思辨。仅仅凭借论坛的一篇帖子和几张图片,就断然给事件定性,即如“恶毒后妈”等关键词本身就是有罪推定的命题,带有很强的诱导性和煽动性。正是这种简单的思维和推定使一个本来无辜的普普通通年轻女人一夜之间成了“史上最毒后妈”,妖魔化后妈的罪魁是谁呢?是网络还是网络暴民?是你还是我?
引发了众人恶心的口水和伤心泪水的谎言被揭穿之后,我们不禁要问,网民还缺失什么?如何甄别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的真伪?如何避免网络暴民现实中的施暴行为?如何应对网络生活的时代转型?如何矫正被网民滥用的道德权力?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及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网站和网民共同参与。人们反思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信息真伪的甄别,更重要的是对正义、对个人网络言论的理性表达的追求。在当前的语境下,普通公民还缺少可操作的真实的制度化的渠道来参与社会协商,而网络给每一个公民提供了向公众表达个人意见的快捷的自由的话语平台,我们应该珍视、尊重和善待自己的网络话语权。
网民话语权是满足于简单化的诉求表达,还是崇尚和追求理性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关注。网络海量的信息许多时候甄别与筛选并非易事和需要足够的耐心、时间与经验,单一的网络信息本身常常是孤立的,仅仅从网络上难以得到符合实际的求证。网络永远不是天堂,网民却人人想做上帝。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和交互性又易使人不负责任地信口开合,将网络看成口水垃圾场,甚至发泄某种不满情绪。理性的呼唤则是首先从政治敏感性上去审视信息与事件,从社会稳定、和谐的视角规范自己的网络话语。

2007年7月28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