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置社杂文2025-07-11 20:51:43
近代医药的发展,依然无法阻挡细菌病毒的蔓延。H1N1流感的蔓延,开启了继金融海啸之后,另一个世界性危机。中国同样未能幸免于难,虽然直至今天,中国大陆报告的确证病例还只有3例,但国家还是启动了应急响应。
近代医药的发展,依然无法阻挡细菌病毒的蔓延。H1N1流感的蔓延,开启了继金融海啸之后,另一个世界性危机。中国同样未能幸免于难,虽然直至今天,中国大陆报告的确证病例还只有3例,但国家还是启动了应急响应。我们的应对措施,比起当年SARS流行时,及时也有效了许多。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对于个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显重视。从中也彰显了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人说:“以人为本”一词,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意”观念转化而来的。“人文主意”的主要思想特征,就是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反对“以神为本”的宗教思想。这确实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经历了漫长的人不如物,人不如牲畜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动乱,流寇横行,酷吏草菅人命。加上瘟疫、洪涝等自然灾害,人的生命犹如蝼蚁,没有任何保障。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们的国家,人命依然是那样的不值钱。一场车祸,一起事故,一两千块钱,就能打发一条生命,何来“以人为本”。
但说到“以人为本”,源起于欧洲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早在春秋初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曾明确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也说:“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可见我们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时间,是远早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它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就明确的把中华文明概括为“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社会和谐”、“亲仁善邻”。他指出,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既然这种民本思想,我们的先哲早就提出,也为历代统治者认可,但我们的百姓为什么又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个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呢?可见一个政治理念,要真正成为执政者的决策思想,路还很长。显然历史上的统治者,不可能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他们的政策之中。即使是现在,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在落实贯彻中央政策时,少些本位主义,多些顾全大局,少开空头支票,多做实事。孔子曰:“先行其道,而后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去做,做好了再说。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人,都是事情还没有眉目,声势就造出去了。这恐怕就是我们现在民众的实际感受,远不如新闻媒体报道的那样好的缘故。
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特别强调:“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央的政策已经十分明确,剩下的就是我们如何的去贯彻执行,如何使这一浸润着民族文化根基的思想,更加发扬光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