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有点田
1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只是矿泉水的广告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硬要给“田”字纠错的话,我想你也是多此一举了。“农夫山泉有点田”不是广告词,“田”字也没有错。错在我们误会了这句话的意思,错在我们用固有的
1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只是矿泉水的广告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硬要给“田”字纠错的话,我想你也是多此一举了。“农夫山泉有点田”不是广告词,“田”字也没有错。错在我们误会了这句话的意思,错在我们用固有的既定的思维考虑问题。
说实话,这句话乍听起来确实与农夫山泉的广告词一模一样,再细一观察,“田”非“甜”,原来是说山泉的味道甜,现在却变成了田地的“田”。同音不同词,经这一改动,形容词变成了名词,这句话的的意思可就有些嚼头了。
我们可以抛开矿泉水“农夫山泉”名字对人思维的束缚,可以学学现代人把古诗改为剧本的做法,采用断字拆字加联想的方式,让这句话的含义不再变得朦胧模糊,这样,就不会有人再将它与所谓的“农夫山泉”矿泉水联系起来。
我们先断字。请看,七个字,我们按平仄处理,应是“农夫/山泉/有点田”,如果进一步断字,山/泉也应该断开。这样,一句话,包含有一个农夫,一座山、一眼泉、一亩田(权且把它个体化吧)。呵呵!有意思吧!如果这时候你有一支画笔,把它们画出来,那就是一副绝妙的山水风情画:农夫居山依泉,躬耕于陇上,过着纯真自然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此景画出来一定有味道,估计用一个“甜”字就能将这种味道概括殆尽。
如此说来,“农夫山泉有点田”这句话应该是想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归真于自然,悠然于天地。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是想用这句话提醒人们怎样的生活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生活。有山可依,有水可傍,有田可种,这是典型的农村生活,这样的生活被诗人画家艺术化后,就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的确,有人将此句话发在微博里,网友们出于对诗句的敏感,也就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接受并转发了。现在若有人问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估计你的回答也应该是这句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农夫山泉有点田”了。
2
但话说回来,这句话也只能算是现代人的一句调侃。试想,现代社会里,真正愿意当农夫的人有几个?当了农夫又甘愿守着田地过一辈子生活的人又有几个?既算是现在有人愿意当农夫又愿意淡泊躬耕,但田地能让人宁静吗?现如今,农村的田地越来越少,农村人也越来越少。田地大多被国家征用,农夫进城变成了农民工。剩下的“一点田”正在苟延残喘,随时等待着被宰割。
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去过“农夫山泉有点田”的“幸福”生活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儿童没有劳动能力。他们眼望着青山绿水只能无语,目视着肥田沃土只能长叹。这样的生活能是他们想过的幸福生活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现代社会谁还想过这样的生活呢?农村人不愿意,都市人却希望这样过。城市太过浮躁、太过喧嚣。都市人希望有一方净土,远离闹市,不为红尘俗世烦恼。他们过惯了热闹繁杂的生活,就希望隐到乡村去,找一个叫“世外桃源”的洞天福地,可以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从此过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生活。但依我看,这种渴求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画了个大饼充充饥,是一种精神上的渴求罢了。若真要让他们回归山野的怀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恐怕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怨声载道,又想回到原来的都市生活中里去了。第一日或许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第二日就变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凄凉,第三日就会有“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只多艰”的伤感了。再几天,什么感受都没有了,却只有一个愿望:赶紧回到都市里去!这是事实,并不是我杜撰。这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果把人们理想中的“乡村生活”看作是一座城的话,都市人和农村人对乡村生活的不同理解对待正说明了这种“围城”现象。
3
中国古代有很多隐士,他们是士,是贤士。他们因各种原因归隐田野,了断尘世一切欲望,自食其力,在清贫的生活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譬如战国时的庄子,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清静无为,过着清贫生活却自得其乐,他是真隐士。他的“隐”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心境,隐出了高的修为、高的境界。与之相比,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是在经历了几次仕而归、归而仕的波折,对仕途彻底绝望后才决定成为隐士的的。他把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成宽大的布衣。然后居于庐山脚下,茅屋竹篱,烟云绿柳,每日或耕地、或种园、或读书、或饮酒,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的生活。陶渊明心界空灵、幽美。在他的诗文的字里行间总是跳跃着热情和和谐、清新和愉悦的旋律。虽然隐于田野,却有着孩子般的童真无邪。一篇《桃花源记》把我们带到了东方乌托邦的理想境地,让我们千百年来心里梦里一直牵挂,以至于今日还有人对“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津津乐道。陶公的“隐”是一种生之和谐,他的隐隐出了自然、隐出了率真、隐出了智慧。至于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有人也把他加入隐士行列。我认为孔明不算真隐士,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隐士。他在隆中隐居,看似退避,其实是一种看透时局、以退为进的手段。他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隐,而是以隐邀名,是为了更为显赫的仕。“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隐居以求其志,随时为出山做准备。“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句话就道出了他归隐的真正目的。诸葛亮如此,历史上很多人为了显赫的“仕”也如此。他们走的是与隐士截然相反的道路,所以他们不算是真隐士。
真的隐士隐的不是形,而是心。一个纵情于声与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归隐的,一个随时都想着飞黄腾达的人也是不可能归隐的。因为他们的心不在所隐地方的清静和淡雅上,而是在红尘中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里。虽隐身在红尘之外,但却为红尘所动,不是真隐士。相反,混迹于凡尘之中,却不为红尘所动,那才是最高境界的真隐士,一如莲花的“入淤泥而不染”。
4
隐士的生活总的概括起来就是“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追求的是一种与世无争,但绝不是找个凉快的地方享受清闲,找个无人的地方享受寂寞。现代都市人是做不了隐士,也没必要做隐士。“有田”就不能清闲,就要劳作,“闲”字无从谈起。形单影只,一个人生活,总是无法摆脱寂寞。“水”“月”虽被古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杯具”乎?悲剧乎?
下一篇:我细数着时间,因为我还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