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之《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重温经典之《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打门杂文2026-01-20 02:02:57
国人提起海明威,就会马上联想到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与海》,抑或是使之成名的《太阳照样升起》,要么是巅峰时期的《永别了,武器》这三部长篇小说,其实在美国,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说评价更高,尤其是《乞力马扎
国人提起海明威,就会马上联想到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与海》,抑或是使之成名的《太阳照样升起》,要么是巅峰时期的《永别了,武器》这三部长篇小说,其实在美国,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说评价更高,尤其是《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和《杀人者》这两篇是世界中短篇小说选集必选的两篇小说。1952年,好莱坞著名制片人DarrylZanuck将这部名著搬上了银幕,尽管为了迎合观众美式大团圆的酷爱,Zanuck改了原著的结尾并被海明威讥讽成“Zanuck的雪”,但Herrmann得精彩配乐深获海明威的神韵,使之成为经典。最出色的原声威廉·斯托姆博格指挥俄罗斯莫斯科交响乐团那张(MARCOPOLONo:8。225168),如果手捧《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书籍,耳听着这张配乐,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就手法而言,书中把象征和意识流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与普鲁斯特那种脑残体版的《追忆逝水年华》最大的区别就是讲究情节的通畅和内容的可读性。当现代文青们开口闭口都是时髦的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却忽略了小说不是代替哲思的题材,我们看小说的本质不是寻累,而是我们需要《麦琪的礼物》那种简单的感动,《项链》读后回味在苦涩中颖悟。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东北部,邻近肯尼亚,所以海明威选择这座山也是深有含义的,正如一开篇引言的象征意义:“乞力马扎罗山终年积雪,银装素裹,海拔达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据称为非洲的第一高山……在西峰之巅附近,有一具风干的豹尸。这只豹到这样高的峰岭来寻找什么,谁也无法解释。”
海明威的小说意味深长的简洁,就由此神秘的引子而展开,让我们一开始就体会到海明威“冰山风格”的魅力,对于“冰山风格”海明威的体会是:如果一个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似的.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四分之三是在水面下”。
所以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乞力马扎罗山、豹子、海伦、鬣狗、坏疽、和雪,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故事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说的是一个灵感消逝的作家,带着一个爱慕者自己的女人来到非洲最高之山寻求自己根源,文中重复使用“现实”来连接不同心理空间、空间置换手段的缺省,那些稍纵即逝的过去片断、那种转瞬即逝来不及记录的灵感,一个个蒙太奇般的旧日场景在现实中穿梭,来演示了生命与空间的螺旋。
书中的海伦是一个富有又美丽善良的女子,她费尽心思去爱着主人公,但主人公却一点不爱这个女子,他用自己的才能去追逐女人,一个比另一个更有钱的女人,一次比一次的沉沦。对于他而言海伦就是贪图安逸和堕落的象征,既离不开这种安逸的包围,却又要面对日复一日激情的衰逝,以至于想写的一直没有去动笔,就这样一边在安逸的追逐中,一边痛恨自己对才华的虚掷。所以才有了乞力马扎罗山这个终极的目标,这目标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也是一种终极的归宿。这不禁让人想起海明威自己的结局,海明威晚年的饮弹自尽,情节是多么的与书中情节相同。就像是他早早地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早已经把自己生命的极限给划定。不仅仅海明威,是我们每一个喜爱文字的人,每一个喜欢写作的爱好者,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都是我们迈不过的坎,我们试图竭泽之鱼以挽回自己江郎才尽的缓缓滑落,面对着日落一日般的恐惧,我们渴望激情,渴望一生中能让自己振奋起来的激情,肉体的沉沦只会使我们更加沉沦,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份能充分唤起自己冲动的激情,无数生不如死的日头叠加,其实不若一朝极致的永恒。
每一个对生活心有欲求的人,每一个对感情尚心有不甘的,每一个对文学爱好历经沉沦而不悔的人,都要看这篇小说,来把自己所有的伤痛感集聚、把所有的不甘点燃,让自己内心在情感的挣扎中冲突,冲突并沉沦。世界上没有一种痛能遮盖住所有其他的痛,也没有一种麻木能麻醉所有的缺憾,更没有那种彻底的沉沦能让自己从此无欲无求。
我们可以轻易登临乞力马扎罗的山,我们却迈不过岭雪的那道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