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份“契约式”爱情

那一份“契约式”爱情

介老散文2025-08-09 16:21:23
沙特,我喜欢的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主张:“你可以自由选择,但你必须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睿智的哲学家。波伏娃,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运动倡导者,“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沙特,我喜欢的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主张:“你可以自由选择,但你必须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睿智的哲学家。
波伏娃,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运动倡导者,“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我是从《第二性》开始得知波伏瓦,并得知波伏瓦和莎特的爱情故事的。
“我们签个为期两年的协议吧。”
1929年,正是莎特这一句简短的提议,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婚姻形式,即契约式婚姻――不必结婚,彼此却是最亲密的生活伴侣,在真诚相爱的同时,各自保持独立自由。(1999年11月,法国通过了“亚婚姻”立法。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百年以后的婚姻形式的探讨。)
此后,莎特与波伏瓦又签订了补充协议,彼此不仅享有各自的自由,而且互不隐瞒,坦诚相告。
“在我们为期两年的协议期间,毫无疑问,我们将充分地利用协议,我们有权享有的自由。我们将全心全意地、毫不保留地将我们自己奉献给我们之间的新型关系。”
莎特和波伏瓦用这种符合自己“自由”意愿的生活方式度过的不只是两年,而是五十年。在这五十年中,莎特曾和若干女子有过风流艳遇,波伏瓦也有过热烈缠绵的跨国之恋,但是任何力量都没能把他们分开。他们既是最密切的,坦诚相对,无论是情爱上还是精神上,都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相互批评,激烈争辩,在共同的思想、哲学、文学、社会活动领域取得了各自辉煌的成就。
这样的夫妻很令自以为是的中国人讶异吧。在固步自封的中国人观念里,这哪叫夫妻啊,光想着这老婆给丈夫频频戴绿帽子就让人原谅不了她。然而他们却是快乐甚至非常骄傲的,因为他们不仅在书面上,更在生活中践行了毕生的追求——自由!
他们是那么自由,自由到让人崇拜的程度。世俗的爱情像甜蜜的毒药,让他们战栗,而药效之后总是钻心的清醒,激情散去的速度就如同他们与情人分开的速度。孤独而刺痛的深夜总多于狂欢的盛宴,而他们一生也就是在巨大的快乐和无边的苦闷中间周而往复着。虽然他们经常分离,而每过一段时间,波伏娃或萨特总要回到彼此身边去。爱又结束了?或爱又开始了?他们微笑着询问,再优雅的回答,谁却又能想到,那坦诚和优雅背后,他们心里那郁闷的颤动。天底下怎有这样的爱侣,彼此不说我爱你,却倾诉着与他人的情事?
在萨特生命的最后10年中,他的身体一直很差。1971年萨特第一次中风,1973年旧病复发,他开始神经错乱,认不清身边的人。从那时起,波伏娃减少了自己的写作,每天照顾他的生活。
约束和自由的话题,自有人类以来就争论不休,正如人的神性与兽性永不停歇的碰撞。一方面是要树立道德高标,要约束,要限制,要遵守保护弱者的规则。一方面又是要人类解放,要打碎枷锁,摆脱束缚,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两者的较量中,婚姻总是首当其冲出来担任被争抢的对象。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斗士说,我们不要媒妁之命,父母之言,我们要自由恋爱,自己选择!于是人们自由了,自由的选择婚姻的对象。
未婚的恋人们说,我们有爱情,我们火一样燃烧的身体抵抗不了欲望和爱的呼喊。于是有了婚前性行为。
已婚的夫妻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笼子一样好烦闷。于是有了婚外恋,有了自由离婚,再自由结婚,再自由离婚……
人是可以更自由的,自由的边缘止于最基本的约束——不戕害生命和不损害他人。然后,在自由的世界里,自己承受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