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教育共成长

我和教育共成长

高研散文2025-07-25 14:52:3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牡丹亭》里的唱词:则看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三十年的光阴如水,而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见证了共和国三十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教育事业三十年的突飞猛进。1971年,我出生在一个偏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牡丹亭》里的唱词:则看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三十年的光阴如水,而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见证了共和国三十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教育事业三十年的突飞猛进。
1971年,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的小乡村,村里的学校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只有两个教师。我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老师到我家对我娘说:“让三儿上学吧。”我娘说:“今年不行啊,她得看孩子(我还有一个妹妹),等明年再说吧。”于是明年就成了我每天板着指头盼的梦。终于有一天,娘对我说:“三儿,今天去上学吧,要好好学,听老师的话。”娘把亲手为我做的花书包给我背上,爸爸搬着他亲手为我做的凳子送我上学校。一路上,想象着学校的生活,编织着美好的未来,我心潮澎湃,幸福与喜悦如潮浪涌。
来到学校,迎接我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她就是我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梁老师。梁老师是一位天津知青,当时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我们村的,后来就嫁到我们村安家落户。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们都很崇拜梁老师,她在我们的心目中的地位简直就是神圣的。在当时艰苦的的条件下,教学的全部家当便是:用砖搭起来的木板当课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梁老师却把课上的有声有色,除了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她还想方设法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部部优秀的小说,一曲曲动听的歌曲,如淙淙溪流淌进我们的干枯的心田。乡村的孩子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需要知识和智慧的浇灌。现在,“知青”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而在我们的心目中,梁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知识青年。她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这些乡村幼苗,荡涤着愚昧和无知,带来了知识与文明。
我们崇拜梁老师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她有着丰富的知识,还在于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她身上,没有大城市人的那种高傲和自命不凡,和乡亲们打招呼时总是面带微笑,她爱整洁却从不嫌弃我们这些灰头土脸、整天流着鼻涕的小脏孩儿,甚至还给我们的头上捉虱子。课余时间,我们总是围着她问这问那,她从不厌烦,从她的眼里流露出的是对我们深深的爱。有一次上课我竟脱口喊了一声“娘”,惹的同学们哄堂大笑。其实我们的的心目中又何尝不把她当做“娘”了呢。
就是这样一位同学们所崇拜的好老师,后来却离开了教育战线,当时我们怀着无限依恋洒泪而别,心中一点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听大人们说教师的待遇太低了,梁老师家的老人病了,生活负担太重了,她只能离开学校做别的工作了。多年以后,我再见到梁老师时,她却下岗了,她对我说悔不当初啊,我却不知怎样安慰她。
我中学时的母校是丁村中学,当时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校舍不再是土坯房,而是砖瓦房:课桌不再是用木板搭成的,而是带有桌斗的课桌:黑板不再使用锅底灰抹的,而是用水泥磨成的。虽然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风扇,六七十个人挤在一间教室里密不透风,但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苦,而是在老师们的悉心教育下,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当时中考就可以改变命运,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考上中专就可以农转非,拥有一份好工作。
我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姓于,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他慈祥的面庞,纤瘦的身躯,儒雅的举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于老师是一位民师转正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党还信任我,我当不遗余力。”的确,于老师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那时学校没有打字机,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在蜡纸上一笔一画的刻写语法知识,然后用油印机印出来,发到我们的手里。当时于老师要付出多少辛苦啊!现在每当想起时心里满是深深的感激之情。
记得有好几次,于老师一边按住腹部一边给我们讲课,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头上也会滚下豆大的汗滴,少不更事的我们虽然知道老师生病了,也劝过他休息,可是他总是说没事,我们也就没在意,可谁知道他是得了很严重的病。于老师是不放心我们,舍不得他心爱的教育事业,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他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那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坚守在教学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于老师用他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我的老师们虽然名不见经传,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们在我的心里如山如海,我时常怀着无限感激之情,怀念着我的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的心灵深处剥下美好的种子。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如今,我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传承着老一辈教师的光荣传统,同时又感召新时代教育的革新。三十年来,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者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教育环境改善了,由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高楼大厦;教育设施更新了,计算机、多媒体不断适应教育形式的需求;教育理念改变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三十年,“乘风破浪中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坚信:如今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教育之花一定开的更红,更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