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活散记
一个人的小学生活,足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有如王冠上镶嵌的宝珠,总是令人遐想联翩的。我的小学生活与众不同,至今想起来我觉得实在是我人生一笔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是1980年开始上小学的。因为父亲是一名
一个人的小学生活,足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有如王冠上镶嵌的宝珠,总是令人遐想联翩的。我的小学生活与众不同,至今想起来我觉得实在是我人生一笔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我是1980年开始上小学的。因为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的缘故,我一共辗转了3所小学,才完成了我5年制小学的学业。其间的求学、人生、社会风土人情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人们都说,教师的子女大都学习好,一则是遗传因素,二则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孩子。在我的小学生活中,这句话可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平心而论,在平均每班20个左右的学生中间,我的学习处于7、8名,基本从小范围来说,算是个中等生,只有五年级的第一学期考试是个例外,我发挥的极好,语文、数学都在90分以上,当了个班级第一名,其它再也没有如此风光过。
一年级是在我们本村的东佛小学就读,从家庭步入学校,是童年生活的一个极大转变。生活要早起晚睡,作息随着校园的钟声前行。当时父亲代的是高年级课程,给我代课的是一个接近退休的老教师,他人已被生活打磨的没有了棱角,自然就没有脾气,有些胆大的孩子就在课堂上吃馍,他也爱管不管。每天放学后,其他老师都陆续回家了,而我们父子俩就守在空荡荡的校园里。6岁的孩子想妈也是件正常的事,我也一样。在离开务农的母亲怀抱不久,特别是在晚上睡觉前的半个小时,肚子不饥又不渴,就是想妈,但是这种想法又不敢向父亲讲,自己只有在被窝内小声哭泣。父亲只一句“别哭了,好好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我就止住了哭声,不久就进入了香甜的梦乡。父亲是学校有名的语文教师,尤其是汉语拼音教的是全乡一流的。他用旧教案本给我打好四线三格,让我照书本上的拼音字母样子写,偶尔还教我读一读。但课余的大多数时间,他都让我无拘无束地与同龄孩子一起疯玩。
父亲是名党员,也是名本份的教师,他时刻听从组织的召唤,在工作上从不主动找上级领导理论。二年级时他就调到邻村离家更远的西佛小学任教。就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记得当时正好是阳春三月,父亲被乡教育办抽到另外一个单位搞整顿工作,历时一年时间。父亲到另外一个工作岗位,我却被寄居在学校附近的一个亲属家里吃饭,为此母亲还和父亲吵了一架,时间是抚平家庭矛盾的好方法,母亲最终还是接受了事实。在亲属家的一年多日子里,他们的孩子都比我小,而且农活多,基本上让我吃饱肚子就尽到责任了。有时父亲或母亲将白面、馍、青菜之类吃的送来,和这位亲属说些客气话后,吃过饭就匆匆走了。这位亲属对我不错,没有白眼,我也没有给他们惹麻烦,我那时还算是个比较乖的孩子。
一年时间说漫长也漫长,说快很快也就过去了。父亲回来后他又调到乡里的上河小学。这个学校比较特别,5个教师5个年级,一到三年级为一个复式班,四、五各为一个班级。那年我刚刚是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一至三年级语文是一名老师、数学是一名老师。40分钟的课堂实际每个年级平均才有10多分钟。如果老师没有匀好上课时间,哪个年级的学生只有边上自习边听别的年级课程。有意思的是,有时老师提问三年级学生的问题,二年级的快嘴学生还给旁边的学生提示呢!这就自然引来不少哄笑声。
在上河小学,我又渡过了四五年级。学习生活留给我的印象不多,倒是10岁左右的孩子学会了自己作饭、自己洗锅。父亲有时放学后就直接回家了,晚上又不能及时从15里外赶到学校。他就教我如何烧水、如何辩认煮好面条的生熟、如何安全用火。
在我小学快要毕业的1985年,我们学校周围的村子拉上了农电,村上的富裕户购买了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这就是成了我们欢乐的好去处;学生们用上了电灯,也结束了晚上补课用煤油灯的历史。
小学生活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后来我上中学、大学,以至于现在成年在单位工作,出现的一些困难基本上自己都能克服,这和我小学阶段独立生活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时常想,我渡过的岁月,讲述给现在的儿子,他会不会当作童话来聆听?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