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乡村年味儿

渐行渐远的乡村年味儿

万窍散文2025-09-15 11:45:55
又到了年关,无论在城市生活得多久,每年我都坚持回老家过年,我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老家不仅有着浓浓的乡村年味儿,更饱含着亲人们的深深地期盼。今年春节,我一如既往的又回到了故乡。在我的印象中,一进入腊月,
又到了年关,无论在城市生活得多久,每年我都坚持回老家过年,我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老家不仅有着浓浓的乡村年味儿,更饱含着亲人们的深深地期盼。今年春节,我一如既往的又回到了故乡。
在我的印象中,一进入腊月,乡村就开始沉浸在浓浓的年味儿之中,唱大戏、耍龙灯、贴对联、荡秋千。年三十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开始用地锅蒸馍,杀猪宰羊,采购年货,好不热闹,整个乡村的上空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年前是乡下人一年里最难得的清闲时候,他们会用自己朴实的方式,把“年”装扮的异彩纷呈。年的味道,就在他们欢快的笑声中随着缕缕炊烟扩散,小孩子天真而快乐地在大街上跑着跳着,放鞭炮、堆雪人、捉迷藏,尽情地挥洒着童年的快乐时光;妇女们则三五一群地围坐在一起,扯闲话、剪窗花、纳鞋底,互说着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男人们则有他们的乐趣,几瓶老白干,几个好朋友,几碟下酒菜,边吃边聊计划着来年的生计。
乡村的年,最有味儿的应该是除夕夜,民谣点亮了家家户户不眠的灯盏,人们难得一年中少有的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吃着花生瓜子一边拉着家常。朴实的言谈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红彤彤的炉火映照着一家人幸福的脸庞,围炉夜话把来年的日子打算得更加精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乡村的年味儿永远飘荡在他们的心中。
正是有了这些记忆,也是因有亲人的期盼,乡情催促着我回乡的脚步。
然而,人还没进村,就看到飞扬的尘土和喧嚣的机器声,这是家乡实施中原大开发的一项内容。把农村行政村集中起来,腾出来的大面积土地用机械化收种,把乡村城市化,实行万人社区,以后农村人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其实,现在的农村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家家户户都是两三层的楼房,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家车。闲来无事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无论到了谁家,就会看到屋里堆了不少的年货。如今的人们生活都好了,富裕了,年货都是比着去买,奢侈品也渐渐在农村里流行起来了。
走在冷清的大街上,在也看不到以往的热闹非凡,在我的印象中,村里人到了农闲的时候,大戏是要唱的,锣鼓也是要敲的,秧歌还是要扭的。如今生活提高了,却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欢乐,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的赶回来了,看他们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尽管脸上挂着喜悦,但也不难看出在外讨生活的艰辛。
时代变化了,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村里的人们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过上了幸福生活。钱多了,生活好了,我却慢慢感到年味已经变淡了,现在过年,已经找不到往昔的气氛,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童年时感受到过年的快乐还记忆犹新,那份让人难以淡忘且又向往的快乐记忆,再也无法看到了,那些美好的记忆随着时代发展而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小时候期盼着过年,现在长大了,走远了,似乎比小时候更加期待过年了。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可以吃好的,有新衣服穿,甚至还有压岁钱。而今长大了,对过年的期待早已超出了吃喝玩乐的童年心态,更多的是渴望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寄托,一种疲惫的身心渴望老家的那份温馨享受,以及一种长年分离难得相聚的幸福甜蜜。因为在这一天,远在异乡的游子会踏着不变的步伐千里迢迢的归来;因为在这一天,常年奔波在外的人会在这一天停下一年来未曾停下的脚步。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为什么现在的年味会越来越淡?又为什么人们对于过年的激情会日渐消退?曾经的围炉夜话被年年的春晚取代,曾经的除夕夜守岁已不复存在,曾经精挑细选送亲人的礼品变成了人民币。
是什么让我们中国最具传统气息的春节也开始变味儿?又是什么让人们对这绵延几千年的年味儿渐行渐远?是人们思想的解放?是经济大潮下的变迁?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对于踏上远方旅途的游子来说,无论怎样找不到心里想要的那个年味儿,依然对家乡新的变化,乃至是一草一木都会多看一眼,甚至力争全部记在心里。这就是承载着游子们精神寄托的家园,哪怕社会怎么进步,家乡怎么变化,能做的只有记住它们原有的摸样,接受着故乡新的变化。
也许,真的找不回过去的年味儿了,虽然家家户户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却再也没有过年的乐趣了,但又仔细想想,我们不应该伤感于这份传统正在或慢慢消失。我们看到每逢春节,依然还有着庞大的返乡人潮,依然大包小包挤破头也要回家过年的人群,那些急匆匆的脚步势不可挡地朝着故乡迈进,谁说这不是浓郁的年味儿在他们身上发酵呢?
很难想象明年我老家的摸样,我不知道我明年还能不能再回到这个老屋,我担心故乡变化太快,记忆中老家的那个模样再也找不到,更担心故乡这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标签
相关文章